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的好汉歌一开口,水浒传的魂才算真正立住了?

1998年,央视版的水浒传开播时,谁也没想到,那首带着泥土味的主题曲,会成了比剧情更让人惦记的存在。多少年过去了,电视里重播水浒传, people 总是忍不住跟着哼"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连小区里跳广场舞的大妈,放的都能是好汉歌的remix版。但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当年唱这首歌的不是刘欢,换成现在流量明星的甜嗓或者电音改编,水浒传还会是咱们心里的那个"经典"吗?

刘欢演唱好汉歌水浒传

刘欢的嗓子,藏着梁山好汉的"底色"

要说好汉歌能火这么多年,首先得归功于刘欢那副"老天赏饭吃"的嗓子。你听他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声音里不是虚张声势的喊,而是带着金石撞铛的脆——像鲁智深的拳头砸在酒桌上,像林冲的枪尖划破风雪。那嗓子宽得能装下整个梁山泊,厚得能压得住一百单八将的脾气。

刘欢演唱好汉歌水浒传

那时候的刘欢,早就是歌坛的"定海神针"。人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唱弯弯的月亮能把江南水乡的柔情唱进人心窝,唱千万次的问又能把太空探索的苍茫感拉满。但没人想到,他给水浒传唱的歌,竟成了最"接地气"的代表作。赵季平作曲时特意说:"这歌得土,得有江湖气,得像梁山泊的兄弟喝着酒自己吼出来的。"刘欢愣是把"土"唱出了"豪"——不刻意飙高音,不玩技巧耍花腔,就凭着嗓子里那股子沧桑劲,把好汉们的"忠义"俩字,唱进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一首歌,让"活"的角色"立"了起来

刘欢演唱好汉歌水浒传

你仔细品好汉歌的词,没有一句直接说"这人是好汉",但句句都在写好汉。"大河向东流"是江湖的宿命,"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是兄弟的信仰,"说走咱就走"是草莽的洒脱。刘欢唱歌时,像是在给每个角色配音——唱到"你有我有全都有"时,是李逵拍着桌子喊"哥哥分我吃酒";唱到"水里火里不回头"时,是武松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后,看着夕阳的孤勇。

那时候剧组拍水浒传,演员们天天在片场吊着威亚喊,脸晒得黝黑,手上磨出茧子,就为了把"好汉"演得像那么回事。结果呢?观众看完剧,记住的不光是李雪健的宋江、周野芒的林冲,更有刘欢在片尾扬着脖子吼的那几句。歌好到什么程度?就连不爱看古装剧的年轻人,都守着电视等"好汉歌"响起来;连街边卖煎饼的大爷,都能一边摊饼一边唱"嘿咻嘿咻依儿哟"。

后来多少翻唱版本,有的加了摇滚,用了电音,有的找来当红偶像唱,甜得跟奶茶似的。可听着总觉得不对——少了点江湖的烟火气,少了点命运的沉甸甸。为啥?因为刘欢的嗓子,本身就带着"阅历"二字。他唱的不是歌,是梁山泊的雨雪风霜,是好汉们滚烫的血,是乱世里那点不肯低头的骨头。

经典从来不是"演"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为啥现在的人总说"老剧的歌比现在的耐听"?说到底,是那时候的创作,真把"心"掏给观众了。水浒传拍了三年,剧组跑遍山东、河北找外景,演员们为了演好好汉,提前两个月去梁山体验生活;刘欢录好汉歌时,赵季平让他别想着"技巧",就把自己当成"刚喝完酒的好汉",对着麦克风吼就行。所以歌里有汗味、有酒味、有泥土味,有人味。

现在的娱乐圈,什么都有——精致的妆发、夸张的特效、营销的热搜,就是少了点"真"。要是有歌手再唱好汉歌,估计会先问"这首歌能帮我涨多少粉",而不是"我能不能唱出梁山好汉的魂儿"。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真心的演绎,再华丽的包装也成不了经典;没有沉淀的岁月,再快的爆红也留不住记忆。

所以现在回头看,1998年的水浒传和好汉歌,就像一对"天作之合"——剧给了歌灵魂,歌给了剧翅膀。刘欢那一嗓子,不是"唱出来的",是从梁山泊的晨雾里、好汉们的酒坛里、施耐翁的笔墨里长出来的。你说,要是没有刘欢,我们心中的梁山泊,还会是那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热血江湖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