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演唱会那英一开口,全场三万人都安静了?

刘欢演唱会那英

2023年的北京秋风有点凉,但凯迪拉克中心里的热气几乎要把顶棚掀翻。刘欢的“岁月骄傲”巡回演唱会进行到中场,台上的他正抱着吉他唱从头再来,台下三万人的荧光棒汇成星河,跟着节奏轻轻摇晃。

刘欢演唱会那英

没人注意到,侧台的阴影里,有个人悄悄摘下了墨镜。

1.

“下面这首歌,有位老朋友想跟我一起唱。”刘欢的话刚落下,舞台侧翼的追光突然亮了起来。

那英裹着件黑色冲锋衣,头发没来得及打理,碎发贴在额角,脸上的表情像被猝不及防喊到名字的小学生——有点局促,又带着藏不住的笑。她手里攥着话筒,指节因为用力有点泛白,一步步往舞台中央走。

全场先是半秒钟的寂静,随即爆发出能把人耳朵震聋的尖叫。

“我的天!是那姐!”前排的姑娘跳起来,手里的荧光棒甩出残影;后排的大叔掏出手机,镜头对准舞台的手一直在抖;连场边的保安都忘了维持秩序,指着台上笑出了声。

这场景,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曾是彼此演唱会上的“常驻嘉宾”,从1998年春晚牵着手唱相约一九九八,到后来各自开演唱会,对方永远是最“不靠谱”的惊喜嘉宾;陌生的是,距离他们上次同台,好像已经过了好几个世纪。

2.

他们合唱的是征服。

前奏一起,那英闭上眼,身体不自觉地跟着晃了晃。还是那个味道,略带沙哑的嗓音像陈年的酒,咬字却比从前更稳了些——这些年,她嗓子里的茧子,好像被时间磨得更厚实了。

刘欢站在她身边,没抢她的风头,反而在她唱高音时,轻轻侧过身,用手肘碰了碰她的后腰。那是他们之间老了的默契,就像小时候打架,哥哥总会先让着点弟弟,却又舍不得真让他疼。

“就这样被你征服……”那英唱到第二段时,突然停住了。她抬起手,背过脸擦了擦眼角,舞台的强光打在她脸上,能看见睫毛上沾了点水光。

台下的三万人,集体安静了下来。没人起哄,没人喊“那姐别哭”,连荧光棒都放慢了摇晃的速度。这种安静,比任何欢呼都更有力量。

刘欢接过话筒,声音低沉得像在讲睡前故事:“那年我们在厦门,你唱完征服,蹲在后台哭,说嗓子不行了,以后再也不能唱这么高的歌了。我说,你随便哭,反正我在这儿。”

3.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和那英的友情,早就在乐坛的“明争暗斗”里扎了根。

上世纪90年代,她们是乐坛的“一王一后”,一个被叫作“流行音乐教父”,一个被捧上“大陆第一天后”的位置。媒体总爱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刘欢的歌能传大街小巷,那英的嗓音能扎进人心里”“刘欢是学院派的严谨,那英是野路子的洒脱”。

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背地里,那英会拎着啤酒去刘欢的录音棚,听他录完八小时的歌,然后吐槽“你这嗓子比我爸还老”;刘欢会在那英被舆论骂到哭鼻子时,发信息给她:“明天去我家吃火锅,我给你炖你最爱的羊肉。”

2008年汶川地震,他们一起去了灾区。那天在临时搭的舞台上,那英唱为了谁,唱着唱着就唱不下去了,刘欢走过去,没说话,只是把她揽到身后,自己接过话筒继续唱。台下的救灾战士跟着唱,嗓子都哑了,可没人停下。

4.

那天晚上,除了征服,他们还唱了相约一九九八。当那句“相约一九九八,相约不变的年华”响起来的时候,台下有三十多岁的男人偷偷抹了把脸——他们想起20年前,守在破旧的老电视前,看着两个年轻人牵手唱这首歌的自己。

刘欢唱得很慢,像是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那英站在他身边,这次没哭,只是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花。

散场时,观众往外走的路上,还在聊这首歌。有个小姑娘问她妈妈:“妈妈,他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好久好久呀?”妈妈笑着说:“比你岁数还久哦。”

是啊,久到足够他们看遍乐坛的风风雨雨,久到足够他们把彼此的棱角磨平,久到足够他们在台上随便开口,就能让全场三万人安静地跟着怀念过去。

5.

后来有记者问那英:“为什么每次刘欢演唱会你都出现?”她想了想,咧嘴笑了:“你还记得小时候摔跤吗?不管摔得多疼,只要看到哥哥在旁边,就觉得能爬起来。老刘就是我的哥哥啊。”

刘欢听到这话,只是摆摆手:“说什么呢,咱俩是战友,一起在乐坛拼杀过来的,谁丢下过谁?”

原来最好的友情,从来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知道无论你走多远,总有人在原地等你,等你唱完歌,等你擦眼泪,等你一起回家。

就像那天晚上,凯迪拉克中心的灯光暗下去,但所有人都记得,那个秋晚,刘欢和那英站在一起的模样,比任何星星都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