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娱乐圈里的“跨界大拿”,刘欢绝对能排进前三。大多数人提起他,第一反应是好声音里戴黑帽子的“刘导师”,是千万次的问唱到人起鸡皮疙瘩的歌神,可翻开他的履历,其实和演员这个早不算陌生——早年在北京人在纽约演过王启明,后来甄嬛传里的温实初大夫、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都让人惊喜:“原来唱歌的刘欢,演戏这么能打?”
最近网上突然传出“刘欢招演员”的消息,词条一挂上热搜,评论区直接炸开锅:“歌神这是要转战影视幕后了?”“难道要新剧开了,自导自演?”不过要是扒扒他近两年的动态,就会发现这事儿其实早有苗头——去年就看到他带着中央音乐学院的导学生排话剧,前阵子还跟陈道明、张国立这些老伙计聚在一起聊“怎么把京剧元素融进现代戏”。有跟刘欢团队接触过的经纪人私下透露:“他这些年聊得最多的不是音乐,反而是‘怎么让演员更懂节奏’‘台词里的韵律怎么抓’,说到底,还是憋着想干票大的。”
那问题来了:刘欢招演员,到底招什么样的演员?
翻到他工作室释出的招聘需求,你会发现跟普通剧组“找颜值、求流量”那套完全不一样。第一条就写着“需具备基础音乐素养,能听懂节拍、辨得出音高”;第二条更绝,“有戏曲或曲艺功底者优先,哪怕是小时候学过两年京剧样板戏也行”;最后一条直接点题:“不追星不捧角儿,只要肯下笨功夫琢磨‘怎么让角色有声音的灵魂’。” 这哪是招演员啊,分明是在挑“能唱会演的全能胚子”。
说起来,刘欢对演员和“声音”的关系,早有自己的执念。当年拍甄嬛传,他亲自给孙俪设计“安小鸟”的台词,说“你说话得像鸟叫一样,带点颤音,听着弱,实则尖”;后来指导年轻演员,总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以为台词是背出来的?错,是唱出来的!哪个字重音、哪个字拖拍,得像谱曲一样抠。” 有一次在某影视学院讲课,他当场让学员用三种不同的“节奏”念“你好”,说完就发问:“你们说,同一个字,为什么慢了像撒娇,快了像吵架?因为声音里有戏啊!”
说实话,现在娱乐圈里把“声音”这事儿当回事的,真不多了。多少流量明星拍戏全程用配音,连台词都念不利索;有的演员连“声调”和“情绪”的关系都分不清,高兴了就喊,难过了就哑,听着跟念稿子似的。反观刘欢,他自己就是个“声音的魔术师”——唱弯弯的月亮时,那个“呜”字能拖出三里地还带着哽咽的颤音;演大明王朝1566海瑞申冤,一句“愿以死证大明天理”,声音不高,却能让人头皮发麻。
这次他招演员,估计是想把“音乐思维”揉进表演里。就像他当年给好声音学员选歌,总说“不是你选歌,是歌选你”——演戏也一样,不是你演角色,是角色“唱”出你心里的东西。要是真能带出一批懂节奏、会呼吸、声音里有故事的演员,说不定能给现在“重颜值轻演技”的影视圈,撕开一道口子。
当然,也有人说:“刘欢是音乐界大拿,但影视制作可不是光靠耳朵就能搞定的。”这话没错,可看看他这些年干的“跨界事儿”:给甄嬛传当音乐总监,把菩萨蛮改编成爆火插曲;导演歌剧图兰朵,舞美灯光全拿捏得明明白白;甚至前两年还跟郭德纲合作,把相声的“贯口”和歌剧的咏叹调拧到一块儿。这人从来就不是“按套路出牌”的主儿——他招演员,或许不是要培养“唱歌的演员”,而是想找“能把人生唱成戏的演员”。
说到底,娱乐圈缺的从来不是明星,是“匠人”。刘欢这次“演员招聘”,到底是真的要组自己的班子,还是想给行业提个醒?咱们就搬着小板凳等着看——说不定哪天,你就在大银幕上看到一个“既能开口唱歌,也能落地演戏”的新面孔,而刘欢,就坐在观众席里,笑着鼓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