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唱了30年好汉歌的刘欢,为何海南成了他最偏爱的‘充电站’?”

傍晚六点的海棠湾,海风裹着咸湿的椰香漫过堤岸。刘欢戴着一顶洗得发白的棒球帽,T恤袖口挽到小臂,正蹲在沙滩上摆弄一个简易的露营炉——炉子上煨着铝锅,里面是海南本地的小米和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文昌鸡,锅盖缝隙里溢出混着姜香的蒸汽,引得几只流浪猫围着他打转。这是某综艺录制间隙的偶然一瞥,却意外成了许多观众心里“刘欢与海南”的生动注脚。

从“音乐大师”到“海边老顽童”:海南如何让他“撕掉标签”?

提到刘欢,大部分人脑海里蹦出的关键词是“歌坛常青树”“音乐教授”“大衣哥”——这些标签太闪亮,以至于让人容易忽略他也是个爱吃路边摊、爱聊天的“大男孩”。而海南,偏偏就是他最常“撕掉标签”的地方。

刘欢海南

熟悉刘欢团队的人都知道,他每次去海南,行程表里永远留白。不排练、不采访,甚至连手机都扔给助理,“就当自己是去‘流浪’的”。2021年冬天,他带着妻子女儿在三亚住了一个月,租的不是海景别墅,而是小区里的普通民房,每天骑着电动车去市场买菜,回来就在厨房跟着抖音学做“糟粕醋鱼”。邻居阿姨后来采访说:“还以为是谁家的女婿呢,说话慢声细语,还会帮我们拎菜篮子。”

这种“接地气”不是刻意为之。刘欢曾在一次访谈里提到:“海南这个地方,天生有种‘稀释感’。你不用证明自己是谁,也不用考虑别人怎么看。大海和椰子树都在那儿,它们不会在乎你是不是‘刘欢’。”这种“被允许做回自己”的松弛,恰恰是娱乐圈里最稀缺的东西。

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海岛灵感:当艺术遇到慢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有些作品的灵感碎片,确实来自海南。比如那首广为人知的弯弯的月亮,旋律里藏着的“宁静悠远”,就和他早期在海南万宁体验的渔村生活有关。“那时候还没开发,渔民每天早上出海,傍晚回来,船上装着渔获和孩子的笑声。那种节奏,就像歌里唱的‘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

后来他参加音乐综艺歌手,备战压力大,就偷偷跑去海南“充电”。在博鳌的沙滩上,他用录音笔录了海浪声和风吹椰子叶的沙沙声,回来编曲时把这些自然音效融进了从头再来的前奏里,“海浪的起伏,就像人生起落,说到底都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从生活中找音乐”的态度,在浮躁的娱乐圈里,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正是这份“格格不入”,让他的作品能传唱三十年。

“海南需要这样的老师”:他用公益给海岛种下“音乐种子”

刘欢和海南的故事,不只有风花雪月。2018年,他受邀担任海南“乡村美育计划”的推广大使,跑遍了陵水、临高、琼中的十几所乡村小学。第一次去临高原生态区的小学,教室里连架钢琴都没有,孩子们音乐课只能跟着老师唱简谱。刘欢二话不说,从北京运来三台电子琴,又自掏腰包请了当地的音乐老师培训。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把自己当“大牌”。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一所小学,他蹲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用竹子做笛子,“黎族的歌谣很美,得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好的音乐课堂。”有老师拍下他背孩子在夕阳下走路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笑得像个孩子,和舞台上那个唱好汉歌的“大哥”判若两人。

如今,那些他教过的孩子有的已经考上了县里的中学音乐特长班,有的学会了用手机录下自己唱的山歌。他说:“海南的美,不在高楼大厦,在山水,在人,在那些还没被发现的‘小确幸’。我做的事很小,就是想让更多孩子知道,音乐离他们不远。”

结语:有一种热爱,叫“刘欢的海南时间”

有人说,刘欢选海南,是因为这里足够安静;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能让他“找回初心”。但或许,海南对他的意义,更像一个老朋友——不用时常联系,却永远知道你在哪里;不用刻意讨好,却总能给你最舒服的拥抱。

就像他去年在海南过生日,粉丝想给他办惊喜派对,他却说:“别搞那些了,咱们去海边放风筝吧。”那天下午,他穿着人字拖,在沙滩上追着风筝跑,跑不动了就坐在地上吃椰子,脸上沾着椰子汁,笑得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原来啊,真正的艺术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海南,就是那个能让这个孩子自由奔跑的地方。这大概就是“刘欢的海南时间”——不是逃离,而是回归;不是放松,而是充电。毕竟,当大海的波浪一遍遍拍打着沙滩时,有些热爱,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