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63岁刘欢五棵松开唱,门票秒光却引争议:情怀还是实力,到底值不值?

北京初秋的晚风里,五棵松体育馆外的路灯早早亮了起来。排队进场的人群里,有头发花白的大爷举着泛黄的弯弯的月亮歌词本,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举着应援棒,上面写着“Huan爷,好久不见”。刘欢的演唱会消息出来那天,票务平台系统瘫痪了三次——380元的票被扫空,二手平台上加价十倍都难求。可就在演唱会前一天,社交媒体突然冒出声音:“63岁的人了,还能唱得动吗?”“情怀罢了,别抱太高期待。”

刘欢演唱会五棵松

说起来,刘欢的“五棵松时刻”,早就藏在很多人的记忆里。1990年,他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唱亚洲雄风,那时候他还是留着短发的“青年歌唱家”;2008年,他在鸟巢唱我和你,穿黑色西装的样子,成了无数人对“中国声音”的最初记忆。这些年,他很少开演唱会,除了中国好声音里偶尔露面,更多的是在教学生、做音乐。有人说他“淡出娱乐圈”,可只要他一开口,所有人还是会想起:哦,这才是真正的“歌王”。

演唱会那天,我坐在第15排,离舞台不算近,但能看清他脸上每道细纹。七点整,灯光暗下来,熟悉的钢琴前奏响起——千万次的问的前三个音符落下,全场几万人突然安静了,然后是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刘欢走出来的时候穿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剪短了,背有点驼,但一站定,腰杆就挺得笔直。他的声音和二十年前不一样了,少了些清亮,多了些厚重,可每一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都像是从心底里滚出来的,带着岁月磨出的砂砾感。

刘欢演唱会五棵松

唱到弯弯的月亮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笑着对台下说:“这首歌快30年了,你们还会唱吗?”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遥远的春江水,静静的夜,月亮……”,有的大声唱,有的小声哼,后排有个姑娘捂着嘴哭,身边的男朋友拍着她的背。刘站在台上,笑着点头,眼眶有点红:“好,你们唱,我给你们伴奏。”钢琴声重新响起,他的手按在琴键上,骨节分明,那是弹了三十年钢琴的手,哪怕不唱歌,光是看着,都觉得有故事。

当然,也有“瑕疵”。唱好汉歌的时候,他试图飙高音,声音明显有点劈,他自己也笑了,摆摆手说:“老了,不比当年了。”可没人觉得失望,反而有人喊:“欢哥没事!我们听着呢!”他接话:“是啊,有你们听,我还能接着唱。”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家愿意为他的情怀买单——我们爱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刘欢,而是一直没变、始终对音乐较真的那个他。

散场时,门口有卖荧光棒的大爷,见人就问:“要不要买一个?留个纪念。”有个小女孩举着刚买的棒棒糖,问妈妈:“妈妈,刘欢爷爷为什么唱得我眼泪流出来了?”妈妈蹲下来抱住她:“因为他的歌,陪妈妈长大的呀。”抬头看夜空,五棵松旁边的路灯亮着,像一场盛大的梦境。

网上有人说“刘欢演唱会是情怀消费”,可如果情怀是能让一首老歌在三十年后依然让人热泪盈眶,能让63岁的歌站在舞台上笑着承认“老了”,能让几万陌生人在同一个晚上一起合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这样的“情怀”,有什么不好?毕竟,不是所有歌手,都叫刘欢。不是所有演唱会,都能让你走出场馆时,心里暖暖的,像被一首歌抱了一下。

所以,你问我63岁的刘欢演唱会,值不值?如果“值”是看音准是否完美、舞台是否华丽、灯光是否炫目,那它或许有遗憾;但如果“值”是看一首歌能否穿越时光,看一群人能否因音乐共鸣,看一个人能否始终热爱如初——那这场演唱会,早就不止“票价”本身能衡量了。毕竟,能让你“啊,原来我还记得”的演出,在这个时代,真的太难得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