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是华语乐坛“唱功天花板”?那些年他用作品写就的音乐教科书

凌晨两点,有人刷到刘欢2019年歌手舞台上的弯弯的月亮,弹区突然飘过一条评论:“30年过去了,他好像就没怎么变——变的是皱纹,没变的是那个一开口就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嗓子。”这话说得没错。从1987年第一次站在全国观众面前,到如今头发花白依然在音乐课上“唠嗑”,刘欢这个名字,早就不是简单的“歌手”二字能定义的。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提到“华语乐坛的实力派”,大家总下意识想起刘欢?是他那些传唱40年的歌,还是他“开口跪”的技术?或者说,在这个流量比作品更热闹的时代,他凭什么成了乐坛的“压舱石”?

从“音乐学院优等生”到“国民记忆”:他的每一步都踩在音乐里

刘欢歌手刘欢

刘欢的音乐路,从一开始就透着股“老实人”的轴劲儿。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的小孩流行玩“弹球”“跳皮筋”,他却抱着台破收音机听古典乐,跟着电台里的合唱一声声练“美声共鸣”。13岁考入音乐学院附中,手风琴是主修,声乐是副修,当时老师就评价他:“这孩子嗓子条件好,但太较真,为一个音色能琢磨一下午。”

这份“较真”,成了他后来最动人的标签。1987年,24岁的刘欢拿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组季军,那时候“通俗唱法”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评委问他:“你为什么要把美声技巧唱进流行歌里?”他挠头笑了:“我觉得这样唱,能把心里的劲儿使出来啊。”

第二年,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火了。那句“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现在听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那句“热血铸就”,他在录音室里试了14种咬字方式:既要保留摇滚的爆破力,又要带点京剧的铿锵,还得让街边卖烤串的大叔听得懂。后来作曲家雷蕾说:“刘欢不是在‘唱’,是在‘说’,用音乐说一个警察的心里话。”

他唱的不是歌,是几代人的“生活配乐”

如果说少年壮志不言愁是刘欢的“出道即巅峰”,那接下来的30年,他就在用作品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配乐”。

1990年,北京亚运会。当我和你还没出现时,亚洲雄风是全中国人都会唱的歌。刘欢站在工人体育场,用浑厚的嗓音唱出“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那一刻,体育场上空飘的气球和挥舞的国旗,仿佛都成了他的伴奏。后来他说:“那时候唱这些歌,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能为国家的事出份力,嗓子使多大劲儿都觉得值。”

但真正让他“破圈”的,是1998年水浒传里的好汉歌。那时候谁家电视放水浒传,小朋友跟着“大河向东流”扭屁股,大人跟着“说走咱就走”哼调子,连菜市场卖菜的阿姨都能扯着嗓子吼两句。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刘欢只用了20分钟就录完了——不是随便录,是“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录的。他后来解释:“宋江那种‘敢在青天白日下杀人’的狠劲,和兄弟间的情义,得用最粗犷的嗓子唱,太精致了就不对了。”

还有弯弯的月亮。1990年第一次唱这首歌时,他还是个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轻声哼唱“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眼里全是故事。2019年再唱,头发白了,背有点驼,但开口那句“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却让全场观众跟着流泪。有年轻网友在弹幕里问:“这首歌我爸以前天天放,30年后我才知道,原来他唱的不是月亮,是我们这代人回不去的童年。”

“我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歌手”:他给乐坛留下的,不止是歌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音乐课”,在学生圈里是“传说中的选修课”。从1991年第一次站上讲台,到现在,他每年都在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讲西方音乐史——“我最怕学生把我当歌手看,我说什么他们都觉得‘哦,是刘欢说的’。我得让他们知道,音乐不是明星的游戏,是老百姓的宝贝。”

有学生回忆,刘欢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讲巴赫,他会带大家分析哥德堡变奏曲的数学结构;讲摇滚,他会放披头士的Yesterday,然后问:“你们觉得这首歌为什么能火50年?因为它说的是每个失恋人的故事啊。”更难得的是,他从不“藏私”。有学生想学他唱千万次的问的转音,他会扒出自己当年的笔记,告诉学生:“这里不用太使劲,气息要像叹气一样自然,梅艳芳当年就是这么教我的。”

他总说:“歌手的嗓子是老天爷给的,但脑子里的东西是自己攒的。”这些年,他拒了不少“综艺钱”,却花时间做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不是为了赚曝光,是想把“好声音”的标准传下去。“你听现在有些歌,技术比我们当年好多了,但为什么听完记不住?因为心没进去。”他对学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别让技巧绑架了情感,你心里有歌,观众才能听见。”

在这个“15秒出爆款”的时代,刘欢为什么依然“香”?

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00后歌手翻唱刘欢”成了流量密码。有人用AI修复了他30年前的音质,有人说他的“共鸣技巧”比现在所谓的“混声唱法”更自然,甚至有乐队改编好汉歌,玩成了摇滚版,依然能收获百万点赞。

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对刘欢的歌“上头”?或许答案藏在他自己说的话里:“音乐是用来‘留’的,不是用来‘火’的。你今天唱得再响,明天就没人记得了;但你心里有真东西,十年、二十年后,还是会有人听得懂。”

他从不蹭热点,很少上综艺,甚至拒绝“歌神”的称号——“我哪是什么神,就是个喜欢唱歌的老头,教书的,写歌的,顺便让你们跟着哼两句罢了。”

但正是这个“偶尔倔强,始终真诚”的老歌手,用40年的音乐时光,给华语乐坛立了一个“标准”:什么是真正的“实力”?是技术扎实,更是作品有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是作品传唱,更是教会人们用音乐表达真情。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不妨停下手里的活,好好听一听——那里面,藏着一个歌手的半生,也藏着几代人的青春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