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娱乐圈里能把“稳”和“疯”拿捏得死死的歌手,刘欢绝对排得上号。你印象里的他,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岁月在墙上剥落”的深情,甚至是在歌手舞台上戴顶帽子、闭着眼睛就把从头再来唱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实力派教父”。但要说“迪斯科”,你会不会突然愣住——刘欢?那个一开口就是“命运交响乐”的刘欢,跟灯球乱闪、喇叭裤摇的迪斯科,能搭?
可偏偏就是他,在某次音乐节的舞台上,穿了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手里拿着话筒,前奏一起不是钢琴也不是弦乐,是80年代迪斯科标志性的“咚-嚓-咚-嚓”电鼓声。观众席里有人小声嘀咕“刘欢老师要蹦迪?”,话音还没落,他开口了——不是改编版的迪斯科,是把我和你的旋律拆碎了,揉进迪斯科的节奏里,转音带着点慵懒,又透着股“老炮儿”的得意。台下一片尖叫,连音响师都跟着加了段混响,那场面,活像广场舞大妈遇上广场Disco,谁也没想到,能这么搭。
其实刘欢跟“迪斯科”的缘分,早就不止这一眼。你翻他早年的演出录像,90年代初在春晚唱今儿个高兴,编曲里就偷偷藏了段迪斯科的间奏,他边唱边跺脚,西装领子都晃歪了,哪还有半分“音乐教授”的严肃?还有一次在大学的校园演出,学生们喊着“来段迪斯科!”,他笑着摆手“迪斯科我不会啊”,结果话筒一转,用美声唱法飙了段Love Is Blue的迪斯科Remix,把台下学生唱到集体起立——这不是“迎合”,这是他骨子里的“好玩”:对音乐没有偏见,对节奏天生敏感,只要能让耳朵舒服,管它是古典还是迪斯科。
为啥大家总觉得“刘欢唱迪斯科违和”?大概是因为太习惯把他框在“殿堂级”的标签里了。毕竟他30多年前就凭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全国,后来又拿了格莱美提名,给三国演义写主题曲时,三弦一拨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苍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大佬”,就该端着、稳着,唱点“有分量”的歌。但刘欢偏不,他在采访里说过:“音乐就跟吃饭一样,今天想吃口酸的,明天就想吃口辣的,迪斯科怎么了?它不就比老歌多了点蹦跶嘛,蹦跶起来,人反而年轻。”
你看他唱迪斯科的时候,从不在乎“形象”是不是崩了。有次在综艺里跟年轻人玩游戏输了,惩罚是跳段迪斯科,他二话不说脱了外套,露出里面的印花衬衫,跟着音乐晃肩膀、甩胳膊,虽然动作不如专业舞者利索,但那股子“放开玩”的劲儿,比流量明星还圈粉。台下的小朋友问他“刘欢老师,你跳迪斯科不觉得老土吗?”他蹲下来笑着说:“老土不老土,得看谁跳。只要你跳得开心,它就是最潮的舞。”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刘欢唱迪斯科,哪是在“玩”啊,他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被一种风格困住。就像他能用歌剧唱法唱rap,能把京剧韵腔塞进摇滚里,也能把迪斯科的“蹦迪感”变成自己的“音乐调味剂”。他不在意别人说他“不务正业”,只在意自己开不开心,观众听没听爽——毕竟,能让音乐走进人心,才是最要紧的事。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刘欢不适合迪斯科”,你别急着反驳,不如把那段音乐节的录像甩给他看: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台上,迪斯科的节奏敲得人心脏砰砰跳,他唱到高音时闭着眼,唱到副歌时又忍不住笑着跟观众互动。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刘欢”和“迪斯科”不是反义词,而是音乐世界里,最奇妙的一对“反差萌”。
说真的,你有多久没听过能让你跟着晃肩膀的歌了?或许刘欢早给出了答案——别太端着,就像迪斯科一样,蹦跶起来,日子才有味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