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更迭快如走马的娱乐圈,想让观众记住一个名字,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靠颜值出道,有人靠话题上位,但更多人,是在一次次“被定义”“被忽视”里,硬生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刘欢欢,大概就是后者里最“轴”的那一个——前半段演艺路,观众说她“只会乖乖女”,剧本永远在“女主闺蜜”打转;后半段突然发力,悬疑剧里演心机御姐,家庭伦理剧里演隐忍母亲,直到最近一部小成本爆款上线,她饰演的“市井大女主”直接把口碑炸穿评论区:“这谁?演技比女主还带感!”
从“标签”到“破壁”:谁说演员只能有一种活法?
2019年,刘欢欢第一次被大观众记住,是在一部青春校园剧里,演“永远为女主挡刀的闺蜜”。角色没名字,戏份不多,但她的表演意外出挑——明明是配角,却把暗恋男主的小心思、被误解时的委屈,拿捏得让观众直呼“意难平”。那之后,找她的剧本里,“闺蜜”标签像贴纸一样撕不掉:“欢欢,你演这种角色最合适了,本色出演嘛!”
她不是没动过放弃的念头。有次跟 acting 老师吃饭,她红着眼眶问:“老师,我是不是就只能演配角了?永远活在别人的故事里?”老师没直接回答,只丢给她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你看李雪健老师,一辈子都在‘破壁’,破类型壁,破角色壁,演员的边界,是观众给你的,也是你自己挣的。”
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刘欢欢心里。她开始“自虐式”磨演技:对着镜子练微表情,把“哭”分成“委屈哭”“隐忍哭”“绝望哭”20多种;跑去话剧团跑龙套,一天演三个小角色,台词背到睡着做梦都在说;甚至刻意“踩”进自己的舒适区——以前的她只接温柔角色,后来主动接了部悬疑剧,反派女二,心机深沉,连眼神都要带钩子。
拍那部剧时,有场戏需要她从楼梯滚下来,还要笑着说“我没事”。为了真实,她真从三楼滚到一楼,膝盖磕得全是淤青,却硬是没喊卡。导演后来采访说:“当时我看到她滚下来,第一反应是喊 cut,可她笑着说‘导演,这才是真实的我’,那一刻我突然知道,这演员‘开窍’了。”
“爆款”是运气,但“越战越勇”是习惯
今年开春,一部烟火人生让刘欢欢彻底翻红。她演的“张桂芬”,是个菜市场卖鱼的女人,丈夫早逝,独自拉扯儿子,要强、泼辣,却又藏着对生活的温柔。最让人叫绝的一场戏,是她发现儿子偷拿家里的钱去游戏充值,没打也没骂,蹲在鱼摊前,一边刮鱼鳞一边说:“妈卖一天鱼,才挣你游戏里的一件皮肤,你要是真喜欢,妈给你挣,但你要争气,别让妈的心,都喂了不争气的东西。”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却把市井母亲的疲惫与无奈演进了观众心里。评论区炸了:“这哪是演的,这就是我妈啊!”“刘欢欢以前是没遇到好剧本,现在遇到就不一样了!”
有人说是“运气好”,撞上了家庭伦理剧的风口。但只有刘欢欢自己知道,为了“张桂芬”,她提前半个月去早市,跟着卖鱼的大姐学刮鱼鳞、杀鱼,手上磨出茧子;为了演中年发福的疲惫,她特意增重8斤,连走路都学着含胸驼背;甚至学起了方言,就为了把“小市民”的烟火气抠得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运气这种事,你没法控制,但你能控制自己是不是准备好迎接它了。”刘欢欢在一次采访里说,“我从没觉得自己‘火了’,只是觉得,终于有人愿意看我‘张桂芬’这种角色了。”现在的她,接戏依旧“挑剔”——不要流量大制作的镶边角色,不要标签化的“傻白甜”,哪怕是小成本文艺片,只要角色“有血有肉”,她愿意降薪演。
娱乐圈最缺的,是“敢输”的演员
如今的刘欢欢,手握两部待播剧:一部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破晓,演地下工作者,需要全素颜出镜,体型也刻意往“消瘦”里靠;另一部是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的姐妹篇,她演的不再是“顾佳”这样的完美女性,而是带着缺点的“普通女人”。有人问她“不怕砸了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口碑吗?”她笑得特别坦然:“演员怎么可能不翻车?怕输,就永远赢不了。”
确实,看刘欢欢这些年的路,哪一步不是“逆风翻盘”:从“只会乖乖女”到“反派专业户”,从“配角专业户”到“爆款女主”,她好像从来没被“失败”打倒过。拍完暗夜心慌慌口碑扑街时,她自我调侃“就当给观众贡献了反面教材”;被说“演技油腻”时,她跑去上表演课,从最基础的“声台形表”重新练起。
这种“越战越勇”的底气,大概就是娱乐圈最缺的东西——不急于求成,不困于流量,哪怕摔得头破血流,也能拍拍土说“再来一次”。毕竟,真正的演员,拼的不是一时的人气,而是作品说话的底气,是十年后,观众提起你时,会说“哦,刘欢欢啊,她演的角色,都活在我心里”。
所以,刘欢欢凭什么“越战越勇”?大概是因为她从没把“演员”当成一份工作,而是当成一场需要一辈子去“通关”的游戏。输了就重来,难了就硬刚,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怕被定义,就怕没勇气打破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