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热搜,看到个让我愣住的名字——刘欢欢。63分。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本该是校园角落里普通学生的日常,可偏偏,前面加了“刘欢欢”这个前缀,评论区直接炸了锅。
你可能会问:“刘欢欢是谁?”说实话,要不是这事儿,我可能也得掏出搜索引擎翻翻——对,就是那个总在都市剧里演“热心邻家姐姐”,笑起来眼睛弯弯,没太大光环但观众缘特好的演员。没拿过什么大奖,作品不算爆款,但每次刷到她,都觉得“哎,这姑娘挺真实”。
可这次,她的“真实”有点过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刘欢欢在微博晒了一张成绩单,配图是63分的试卷,底下打了一行字:“及格万岁!今晚的烤鸡翅必须加个蛋!” 我当时正窝在沙发里啃薯片,手机屏幕差点没拿稳——63分?这分数放咱们学生时代,怕是要被老师叫家长吧?
结果评论区彻底成了大型“吃瓜现场”。有人调侃:“欢欢姐,你是不是把‘考试’当成了剧本研读,重点都记在演技上了?”有人热心分析:“这题型是不是超纲了?我记得你上次直播还说为了拍戏背台词背到凌晨三点,学习时间都被挤没了。” 当然,也有酸溜溜的声音:“明星嘛,随便考考就行,63分也比咱普通人强,毕竟人家又不指着分数吃饭。”
说真的,看着这些评论,我突然有点晃神。咱们好像给“明星”这两个字,加了太多“完美”的滤镜。他们得会演戏,得会唱歌,得会跳舞,得会应对镜头,还得是“学霸”“人生赢家”——好像稍微露出点“普通”的短板,就会被推上审判台:你看,她原来也只是个63分的学渣啊。
但刘欢欢接下来的操作,让我觉得有点可爱。
她没急着解释,也没卖惨,反而在第二条微博里晒了张书桌,上面堆着厚厚的剧本和专业书,旁边还有杯喝了一半的咖啡,配文:“63分,是昨天研读完表演理论后,脑子当机的‘战利品’。别问,问就是知识太多溢出来了。” 后来她接受采访才说,这63分其实是她报的“影视剧本创作进修班”的结业考成绩,“考完一看,心想:完了,白熬夜了。但转念一想,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学点东西,本身就是赚啊,分数嘛,慢慢来。”
你说,这不是“逆袭”,也不是“凡尔赛”,这分明是成年人的“笨拙”啊。
咱们总说“明星光鲜”,可谁又没为了想做的事,熬夜啃过书,摔过跤,对着分数牌叹过气呢?刘欢欢的63分,比那些晒“满分学霸”人设的帖子,反而让我觉得更亲近——原来在镜头前闪闪发光的人,私下也会为了“及格”偷偷努力;原来我们普通人挂在嘴边的“我太难了”,明星也会经历。
更有意思的是,看到刘欢欢的63分,评论区里不少年轻人开始分享自己的“及万岁”故事:“我高考数学65分,现在不也活得挺好?”“上次考驾照,科二考了三次,每次及格我都想放鞭炮!”“63分怎么了?起码我敢晒出来,不像某些人藏着掖着。”
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63分”能上热搜。它分数不高,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普通人对“不完美”的接纳,也照出了我们对“真实”的渴望。明星也是人,会紧张,会犯错,会为了一个小目标拼尽全力,却依然可能只拿到“及格分”的结局——可这又怎样呢?
生活又不是考试,非得拿100分才算赢。63分,代表着“我试过了”,代表着“我没放弃”,代表着“下次,也许能考64分”。
所以啊,别盯着刘欢欢的63分大惊小怪了。她用这个分数告诉我们:咱们普通人,不必为了“必须优秀”而焦虑,努力过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及格”。至于那些说“明星不该这么普通”的声音——那你就当,她只是想在演戏之外,当一回为自己的“63分”欢呼的普通人吧。
毕竟,能笑着面对63分的人,心里早就装着100分的勇气了。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