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王杰合唱,怎么把“两种极端”唱进了无数人心坎里?

你有没有想过,当“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遇上“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沧桑,会是什么样子?上个世纪90年代,华语乐坛像一片热闹的江湖,一边是刘欢这样站在山顶、唱得荡气回肠的“国民歌王”,一边是王杰这样带着刺、唱得肝肠寸断的“浪子歌王”。按理说,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怎么可能会合唱歌?可偏偏,就那么一次(或者说,就那么几首歌),他们的声音撞在一起,愣是让无数人单曲循环了二十年,至今提起还忍不住搓胳膊——这俩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说这俩人,当时在江湖上是什么地位。刘欢,那时候早就不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里的小伙子了,93年唱北京人在纽约时,那嗓子厚得像陈年的酒,一开口就有故事,有人调侃“刘欢唱歌,活像是替老百姓喊出了心里的那股劲儿”,台上不蹦不跳,就站着,比谁都有气场。王杰呢?跟他是另一个极端。走红的时候,永远是一身皱巴巴的黑皮衣,头发跟刚睡醒似的,唱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安妮,字缝里都是拧巴——“我早就该习惯,你的浪漫、你的背叛”,嗓子哑得像砂纸磨木头,却偏偏把失恋人的委屈唱透了,多少年轻人戴着耳机听他的歌,哭得比失恋那天还凶。

这俩人,一个像正午的太阳,热烈得晃眼;一个像子夜的冷雨,阴郁得刺骨。按理说,同台演出都难,更别说合唱了。可偏偏,命运就开了个玩笑。具体是哪首歌合作的,现在年轻人可能记不清了,但只要一提“刘欢王杰合唱”,老乐迷脑子里立刻会蹦出几个旋律——要么是那种大开大阖的摇滚,俩人一人一句飙高音,跟打架似的;要么就是深情款的慢歌,刘欢的中音铺着底,王杰的假音飘在上面,听着心都化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在某个音乐节后台,俩人之前不熟,刘欢大老远看见王杰,主动过去递了根烟:“王杰啊,我老听你一场游戏一场梦,唱得太真了。”王杰抬头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嘴角动了动,算是个笑。后来演到一半,主持人突然起哄:“让刘欢老师跟王杰老师合唱一个呗!”台下掌声雷动,所有人都以为这俩人会尴尬,没想到刘欢说:“唱啥?王杰你说!”王杰掐了烟,说了句:“回家吧。”——那本是刘欢的歌,可俩人一搭,刘欢唱“走过那条叫作岁月的河”,王杰接“家就在我心头窝”,一个浑厚,一个沙哑,愣是把“回家”唱出了两种味道,刘欢是归乡游子的释然,王杰是浪子回头的苦涩,底下几万人跟着哼,最后合唱到一半,台上台下都哭了。

刘欢歌曲和王杰的合唱

为啥他们的合唱这么“上头”?现在想想,大概就是“反差感”和“真诚”撞出了火花。刘欢的嗓子,是天生的“扩音器”,音域宽得能装下千军万马,可他从不炫技,每个字都咬得实在,像是在跟你聊天;王杰的嗓子,是“破锣嗓子”,可他唱的每句都带着骨头,你听不出技巧,却能听出他嗓子里的血泪。俩人合唱,就像两种颜色调在一起——刘欢是暖黄的底色,王杰是暗红的笔触,咋一看不搭,可凑一块儿,就有了层次,有了故事。唱快歌的时候,刘欢的高音像一把剑,劈开云雾,王杰的嘶吼就像藏在剑里的毒,扎人耳朵却让人兴奋;唱慢歌的时候,刘欢的声音像一张网,把人往怀里揽,王杰的声音像网上的疙瘩,疼得你心里发紧。这种“矛盾”,恰恰戳中了普通人的心理——谁心里没有两面呢?一面想当刘欢那样顶天立地的人,一面又偶尔像王杰那样,觉得撑不下去想躲起来。

更绝的是,他们合唱从来不抢风头。你注意听,刘欢唱主歌时,王杰就在底下和着,偶尔低低地应一句,像朋友聊天时的附和;轮到王杰主唱时,刘欢又会把声音收起来,变成背景音,只在他唱到高音时,悄悄托一把,生怕他掉下去。有次采访,记者问刘欢:“和王杰合唱怕不怕被抢了风头?”刘欢笑了:“合唱哪有抢风头?他是他,我是我,俩人往一块一站,1+1怎么也得大于2吧?”王杰倒是更直接,他说:“刘欢的歌,我听着就服气,跟他合唱,我只需要唱我自己就行。”这份“不争”,在现在的娱乐圈里,简直像上古神兽一样珍贵。

说真的,现在听他们合唱的歌,还是会起鸡皮疙瘩。不是编曲多华丽,也不是现场多炫酷,就是两把嗓子,带着各自的脾气和故事,硬生生撞进你心里。想起那时候,大家听歌都是买磁带,翻来覆去听AB面,歌词本都翻烂了,不像现在,听歌都是“下一个”——刘欢和王杰的合唱,大概就是那种“听了还想听,每一遍都有新味道”的歌。现在偶尔看到刘欢在综艺里唱歌,还是那个腔调;王杰隐退多年,再出来唱一场游戏一场梦,嗓子还是哑的,可照样能让全场大合唱。看来好歌和好的合唱,从来不会过时,它们就像老朋友,不管多久不见,一开口,你还是能想起当年的样子。

所以你说,刘欢和王杰的合唱,到底有什么魔力?大概就是,他们把两个“极端”的人,用歌声缝在了一起,缝进了那一代人的青春里,也缝进了所有听歌人的心里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