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教科书式”醇厚VS杨坤的“撕裂感”沙哑,华语乐坛这两把“嗓子”,谁才是你的“耳朵本尊”?

深夜刷音乐软件,随机到一首老歌,前奏一起,人声一进耳朵——咦,这熟悉的厚重感,是刘欢;换首台,沙哑着嗓子带着点拽劲儿,又是杨坤。说来也奇,这俩人,明明都是华语乐坛数一数二的“嗓子担当”,站一起却总让人忍不住琢磨:刘欢的“大气磅礴”和杨坤的“故事感”,到底谁更“对味儿”?或者说,“好听”这事儿,真能拿个标准答案吗?

刘欢杨坤谁好听

先说说刘欢: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开口就是“稳定的高地”

一提刘欢,多少人脑子里直接蹦出“好汉歌”“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但要说“好听”,光靠经典可不够——得看他这嗓子,到底“硬”在哪。

刘欢杨坤谁好听

你听他的从头再来,低音像从胸腔里滚出来的鼓,沉却不闷;到了高潮,“心若在梦就在”拔上去,高音亮却不刺,稳得像焊在音阶上,半点不飘。这哪是唱?分明是把情绪“焊”进了旋律里。有次看他在综艺里清唱家园,没编曲,没话筒,就干站着,那嗓子厚得像裹了层绒,每个字都带着故事,明明没煽情,却听得人眼眶发热。这大概就是乐评人总提的“技术为情感服务”——刘欢的“好听”,不在于音多高、技巧多花哨,而在于他张口,你就信。他就像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不管什么歌,到他这儿,总能稳稳托住,让你觉得:“嗯,这歌,踏实。”

不过也有人说:“刘欢的歌,‘正’得太有距离感,听着像‘教科书’,少了点烟火气。”这话吧……也不能说错。毕竟常年浸在学院派和专业领域,他的“好听”,带着点“匠人”的严谨,少了几分“街头巷尾”的随意。但你要真让他唱点“接地气”的?情怨被他一改,那股子无奈和深沉,直接把王菲的“慵懒”掰成了“钝痛”,照样让人起鸡皮疙瘩。

刘欢杨坤谁好听

再聊聊杨坤:那个“傻了吧唧”的嗓子,咋就成了“行走的CD机”?

如果说刘欢是“教科书”,那杨坤简直就是“反义词教材”——当年中国好声音里他自嘲嗓子“出过车祸”,破得像被砂纸磨过,可偏偏就是这个“破嗓子”,成了他的标签。

听他的无所谓,前奏一起,那声“无所谓”拖着长长的沙哑,像刚抽完烟的夜里,蹲在路边摊喝酒的醉汉,嘴里嘟嘟囔囔,却句句戳心。他唱歌从来不在“好听”上卷“技巧”,就凭着一股子“劲儿”:唱那一天,声音绷得像快要断的弦,把那种“爱过恨过却放不下”的拧巴唱得透透的;唱空城,低气声像贴着耳朵说悄悄话,高音又突然撕开一道口子,听得人心里发酸。这大概就是杨坤的“绝活儿”——他的嗓子像生了锈的旧吉他,弹出来的音不准、不亮,可偏偏能弹进你心里最软的地方。

当然,他的“好听”也自带争议:“听久了嗓子疼”“唱啥都一个调,像念经”。但你得承认,当他站在舞台上,闭着眼睛皱着眉,用那把“破嗓子”吼出“留下来”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不是技术,是“人歌合一”。他的嗓子自带“故事感”,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就像街角那个总爱跟你喝酒的兄弟,话不多,开口却句句是真心话。

“好听”这事儿,从来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说到底,刘欢和杨坤,根本就不是“同台竞技”的对手——一个站在“专业高度”上,把歌唱成了“艺术”;一个蹲在“生活角落”里,把歌唱成了“心情”。

你问“谁更好听”?就像问“茅台和二锅头,哪个好喝”?茅台讲究“醇厚绵长”,喝的是“匠心和传承”;二锅头劲儿足,喝的是“痛快和实在”。刘欢的“好听”,是让你静下心来,感受旋律和文字的深度;杨坤的“好听”,是让你跟着摇头晃脑,把心里的憋屈吼出来。

其实啊,华语乐坛最幸运的,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好听”。是刘欢这样的“匠人”,守着音乐的底线,让经典能传唱;也是杨坤这样的“怪人”,带着点棱角和烟火气,让音乐有温度。你问我站哪边?我只能说:今天加班累了,想听无所谓嘶吼两声;明天心情好了,就单曲循环好汉歌的豪迈——毕竟,耳朵长在自己头上,觉得“对味儿”,就是最好听的。

那你呢?刘欢的“教科书”和杨坤的“破嗓子”,哪个才是你的“耳朵本尊”?评论区聊聊,我看看“同款耳朵”多不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