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被称“高音之王”,他到底是高音还是中音?看完这3首歌就懂了

提到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高音之王”“铁肺歌手”,觉得他一开口就是直冲云霄的高音。可真去翻他的歌单,却发现弯弯的月亮像胡同口大爷讲故事,从头再来像职场前辈谈人生,这些歌的高音部分似乎并不多。那问题来了:刘欢到底是高音还是中音?今天不掰扯那些专业术语,就透过3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说说他的“声”里藏着什么。

刘欢是高音还是中音

先拆个题:说刘欢是“高音”,可能是因为这些“高光时刻”

很多人记住刘欢的高音,多半是因为好汉歌。1998年春晚,他穿着黑色西装,开口“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那声音像从地里冒出来,又猛地蹿上天花板,尤其是“嘿咻嘿咻”那几句,高音像铁锤砸在石头上,又亮又有劲儿。后来我和你压轴北京奥运会,他和莎拉·布莱曼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副歌的“为梦想千里行”直接冲到High C(女高音常用的高音C,男声能唱到这个音已属罕见)。

刘欢是高音还是中音

但高音多吗?仔细听会发现,刘欢的歌里,真正“飙高音”的片段其实不多——他不会像有些歌手那样,刻意用高音炫技,而是把高音当“调味料”,该用的时候才拿出来。就像千万次的问,前奏一起是钢琴低吟,他唱“不知所 Nordic 到哪里去”时,声音是压在中音区带点迷茫,到了“我问啊问啊问”才突然拔高,那高音像推开迷雾的手,不是“砸”过来的,是“推”出来的。

所以“高音之说”,更多是他能唱出罕见高音的能力,而不是他的“主阵地”在高音。

再挖一层:他的“中音藏了乾坤”,这才是立身之本

如果说高音是刘欢的“大招”,那中音就是他的“内功”。听弯弯的月亮,前奏的吉他还没弹完,他的声音就飘进来:“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每个字都像在耳朵里打转,像老北京夏天的胡同口,大爷摇着蒲扇讲故事,不急不躁,却把“弯弯”的思乡味儿唱得人鼻子发酸。

这里的中音,不是“大白嗓”,而是带着共鸣的厚实感。他的胸腔共鸣特别强,就像给声音加了“混响”但又没失真,比如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每个字都像从胸口“滚”出来,带着中年人经历过风浪后的笃定,不是喊,也不是念,是“说”出来的歌。

更绝的是他中音区的“细节控制”。唱这次我是真的留下来陪你时,“留下来”三个字,他先是把“留”字拖长,声音像棉花糖一样又软又韧,到“下来”突然收住,中间加了气声,像在耳边说悄悄话,这种在中音区玩转的“轻重缓急”,没几十年的功力根本做不到。

专业乐理里,中音区通常指C4到C5(中央C到高音C),这是人声最舒服、表现力最丰富的区间。刘欢的中音不仅在这个区间站稳了,还往“低音区”延伸了一些,比如爱之永恒开头“爱是永恒”,低音像深井里的水,越挖越有韵味,往“高音区”又能平稳过渡,就像一座桥,把低、中、高音连得特别顺。

最后聊聊:为什么总有人把他“归类”成高音?

除了那些“高光时刻”,可能还和他的“音色辨识度”有关。他的中音不是“清汤寡水”的那种,而是带着金属芯儿的醇厚,就像浓茶,苦中带香,这种音色往上走一点,自然就有了高音的“亮”,但又不会刺耳。再加上他唱歌时喜欢用“强混声”,就是把中音的“厚”和高音的“亮”混在一起,听上去像“高音”,其实是“加了料的middle voice”(混声区)。

打个比方:如果说普通歌手的中音是“单层玻璃”,那刘欢的中音就是“三层隔音玻璃”,外面看着普通,敲一下才发现,厚实得很;而他偶尔露一手的高音,像在玻璃上贴了层反光膜,容易让人忽略玻璃本身的厚度。

所以,刘欢到底是高音还是中音?

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红烧肉到底是甜还是咸”——好的味道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层次丰富的。刘欢的“声场”里,中音是地基,高音是屋顶,地基扎得稳,屋顶才能盖得高;他偶尔露一手的超高音,只是给房子加的“飞檐”,是为了让歌曲更有气势,而不是房子的主体。

说到底,标签从来框不住真正的艺术家。我们记住刘欢,从不是因为他“能唱多高的音”,而是他能用声音把歌唱到人心里——弯弯的月亮的乡愁,从头再来的坚韧,好汉歌的豪迈,这些藏在声音里的故事,才是他最“响亮”的“高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