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拿起砖头,你以为舞台塌了?不,可能是娱乐圈最缺的那块“压舱石”掉了

前几天刷到个片段,把我看愣了。

刘欢拿砖头

镜头扫过歌手后台,刘欢老师正抱着块灰扑扑的砖头跟乐手聊天,袖子挽到胳膊肘,砖头边角还沾着点道具间的灰。评论区炸了:“刘老师这是要拆舞台?”“歌坛教父跨界搬砖了?”甚至有人扒出旧照:十几年前他主持节目,背景墙上就曾“藏”过半块砖头。

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可刘欢好像从没按常理出过牌。在流量当道、人设满天飞的娱乐圈,他偏像个“异类”——不营销不炒作,连红毯都少露,却总能靠些“不文艺”的操作,让人突然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压舱石”。

刘欢拿砖头

砖头?那是刘欢的“说明书”

很多人认识刘欢,是从好汉歌开始的。1998年水浒传开播,他一嗓子“大河向东流”唱得山河震动,那时候的他,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苟,站在台上像座灯塔。

但你有没有发现,他好像从来不在意“偶像包袱”?

有一年颁奖礼,后台工作人员搬道具时不小心把砖头掉地上,刘欢弯腰捡起来,掸了掸灰,直接垫在自己坐的椅子上:“这个好,硬,坐着踏实。”还有次录制节目,讲到音乐里的“根基”,他突然拿起桌上的笔筒:“你们看这竹筒,中间空了,才能装东西。做人也这样,先把‘空心’的部分填实,别急着往上搭花。”

这次歌手后台的砖头,后来才知是舞美组的道具。有人问他:“刘老师,您怎么还跟砖头较上劲了?”他举着砖头笑了,眼睛眯成两条缝:“你们觉得砖头土?可盖楼离不开它,垒墙离不开它。音乐也一样,和弦、节奏、呼吸,哪一块不是‘砖头’?不一块一块垒起来,楼迟早要塌。”

突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我这个人笨,学东西慢,就只能下笨功夫。”年轻时为了学唱民歌,他跑到山西民间采风,跟着老乡在窑洞外唱山歌,嗓子唱哑了就含着润喉片,手里还攥着个小本子记方言发音;后来做音乐总监,为了编出最贴切的弦乐,能在录音棚待48小时,反复改一个小节,连吃饭都让外卖送到门口。

他手里的那块砖头,哪是什么“道具”?分明是份“说明书”——写着“慢就是快”“笨功夫才是真功夫”,写着“别让浮云遮了眼,先把自己做成一块能承重的砖”。

流量退潮时,谁在裸泳?

这几年娱乐圈总说“内卷”,可卷来卷去,卷的是身材、是咖位、是热搜话题,真正卷实力的没几个。

你看,多少小鲜肉唱跳现场“开麦秒变电音”,剧本台词全靠配音,出了事公关稿比作品还快;多少综艺导师张口闭口“共情”“拉扯”,转头连学员的歌名都记不住;多少平台鼓吹“一夜爆红”“15秒成名”,结果捧出来的全是“昙花一现”。

反观刘欢,他就像舞台边的“定海神针”。有次好声音录制,有学员为了炫技加了太多转音,唱完自己说“感觉特别炸”。刘欢摘下眼镜,慢慢地说:“技术是好,但你像给一件棉袄绣了满身花,结果棉袄本身破了洞。先把棉袄补好,再想绣花的事,行不行?”

学员愣住了,台下也安静了。那一刻,他手里没拿话筒,却比任何“金句”都有力。

有人说他“太较真”,可观众心里都清楚:当泡沫散去,能留在岸上的,从来不是那些吹得最大的气球,而是像砖头一样,沉甸甸、有分量的东西。就像他在我是歌手总决赛唱的从头再来,没有华丽的编曲,只有沙哑的嗓音和稳稳的节奏,却让无数人听得热泪盈眶——因为那不是“表演”,是一个歌者用半生堆起来的“墙”,厚得能挡住岁月的风。

娱乐圈最缺的,是“能垫脚的砖头”

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说“逃离内耗”,但很少有人问自己:内耗的本质是什么?是害怕“下笨功夫”,是总想找捷径,是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脚下没根。

刘欢的砖头,其实给了答案:真正的高手,都敢“拿砖头”。

这个“砖头”可以是角色,像演员张译为了拍悬崖之上,苦练俄语三个月,零下三十度在哈尔滨的雪地里爬来爬去,把自己活成了一块“冻土”,演出的每个细节都透着真实;也可以是作品,像歌手周深,不炒绯闻不蹭热度,就一首一首地磨歌,从大鱼到花开忘忧,用嗓子筑了一座“水晶宫”,清澈又坚韧;甚至可以是态度,像老戏骨李雪健,哪怕身患重病,拿到剧本还是逐字逐句标拼音,他说“戏比天大”,这就是他垫在脚下的“砖头”。

你看,那些能被记住的人,从来不靠“人设”,靠的是手里的“砖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不仅是高度,更是让人踏实的安全感。

所以下次再看刘欢拿砖头,别笑了。

或许我们该想想:自己的“砖头”在哪?是在追热点、蹭流量的路上丢了,还是正攥在手心,准备给自己的人生垒一面墙?

毕竟,风浪来了,能护着你不倒的,从来不是热搜上的光环,而是你垫在最底下,那块沉甸甸、不掺假的砖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