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到我是歌手里深情款款的弯弯的月亮,刘欢的声音早已刻进几代人的DNA里。这个舞台上的“定海神针”,私下里却藏着不少故事——比如他的右腿,曾悄悄和“股骨头坏死”这个病魔搏斗了十几年。有人说是酗酒惹的祸,有人说是当年拍戏太拼,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让无数人羡慕的“歌坛常青树”,其实早就用亲身经历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每天一瓶白酒,我以为是仗义,其实是拿骨头在赌”
2000年左右,刘欢的事业正值巅峰,却开始频繁觉得右腿酸软,走路时总使不上劲儿。“一开始以为是累的,录节目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觉得歇歇就好。”他后来在一次采访里坦言,直到有天蹲下去捡东西,竟然站不起来了,才急急忙忙去医院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双侧股骨头坏死,右侧更严重,必须置换人工关节。
医生问诊时的一句话让他后怕:“你年轻时是不是长期大量饮酒?”刘欢这才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为了和朋友聚“义气”,常常“每天至少一瓶白酒”,最厉害的时候一顿能喝一斤多。“那会儿觉得男人不喝酒哪够劲儿?从来没想过,酒喝下去的不是豪情,是股骨头的‘润滑油’啊。”
股骨头坏死,说白了就是股骨头因为缺血而“坏死”。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让肝脏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在血管里堆积,流向股骨头的血液越来越少,骨头就像缺水的庄稼,慢慢“枯萎”了。不仅如此,激素滥用、外伤、甚至长期久坐不动,都可能成为“推手”。而刘欢,几乎是把这些“雷”都踩了一遍——喝酒、拍戏连轴转、演出时穿高跟鞋久站……
“手术台上我甚至想:这辈子还能唱歌吗?”
2010年,刘欢接受了右股骨头置换手术。他说那台手术是他这辈子最“没底”的一次:“麻醉前看着无影灯,脑子里全是女儿的脸,怕以后再也没法抱着她,也怕自己的声音从此消失。”
术后康复比想象中更难。为了不让假关节脱落,他半年内不敢剧烈运动,连走路都得拄拐,体重从190斤猛降到150斤,整个人瘦脱了相。“有次女儿幼儿园表演,我想去当观众,她却拉着同学躲远点——她大概觉得爸爸走路像机器人。”说到这儿,刘欢的声音有点哽咽,“但最难受的不是身体,是怕被观众忘记:那个刘欢,唱不了歌了?”
他偏偏不信这个邪。康复期间,他每天在病房里练呼吸、练发声,甚至在床上做抬腿动作,护士都劝他:“您悠着点,骨头还没长牢呢!”他却说:“歌手的嗓子是饭碗,腿也是命啊。没了腿,我还能站舞台上唱;没了嗓子,我还活什么劲儿?”
“娱乐圈谁没点‘工伤’?但别把‘硬扛’当勋章”
其实,刘欢的故事在娱乐圈并不鲜见。陈道明拍康熙大帝时,在雪地里跪了十几个小时,膝盖积液压得腿弯不了;张国立拍康熙微服私访累到心肌缺血,在片场突发晕厥;就连看似光鲜的女明星,也常常为了镜头效果穿高跟鞋站十几个小时,脚踝变形成“职业病”。
但这些“拼命”的背后,藏着多少人对健康的忽视?“总觉得年轻就是本钱,熬夜、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照样能上台。”刘欢说,直到自己躺在床上动不了,才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不是口号,“你看我当年要是早点少喝点酒,早点觉得腿疼就去查,何至于换人工关节?”
手术后十多年,刘欢的生活习惯完全变了:滴酒不沾,每天睡前做康复训练,演出时宁可提前到场放松肌肉,也不逞强“硬扛”。他甚至会在采访里“劝诫”年轻人:“别学我,现在连火锅汤我都只涮蔬菜——健康这东西,没了就真没了。”
咱们普通人,怎么避开“股骨头坏死”的坑?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明星,哪有那么多应酬喝酒?”但股骨头坏死离普通人并不远。长期伏案久坐的上班族、喜欢熬夜打游戏的年轻人、甚至为了减肥过度节食导致骨质疏松的女性,都可能成为“目标”。
刘欢的主治医生曾给过几个“护骨头”建议:
? 少碰“伤骨雷区”:酒精别贪杯,激素类药物别滥用(比如某些减肥药、止痛药);
? 给骨头“加加油”:每天晒20分钟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每周三次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
? 腿疼别硬扛:如果连续一周觉得髋部、膝盖酸痛,或者走路跛行,赶紧去医院查个髋部MRI——早期发现,保住自己骨头的概率能提高80%。
如今再看刘欢,虽然走路还有点轻微跛,但站在舞台上唱从头再来时,声音依旧洪亮。“我现在最骄傲的不是唱了多少歌,是能看着女儿长大,还能牵着她的手散步。”他说,健康就像舞台上的麦克风,只有握稳了,才能把“好声音”传得更远。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演唱会”,健康才是最稳的“调音师”。别等身体亮起红灯才想起保养——毕竟,没了健康的1,后面再多的0,也永远成不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