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说“刘欢老师该梳个整齐的发型”,大概会被弹幕刷屏“你不懂”。这几年,只要他一亮相,总有新惊喜——不是今天扎了个歪歪扭扭的低马尾,就是明天顶着一头“被猫挠过”的小揪揪,鬓角的碎发翘得像蕨类植物,发绳松松垮垮系在脑后,活像个刚从排练场冲出来的老男孩。你说“导师”“音乐家”“重量级艺术家”,这些头衔套在他身上沉甸甸的,可他偏要用一根发绳,把“严肃”两个字甩得远远的。
前几天看他参加活动,后台镜头扫过去:深色衬衫配休闲裤,头发倒着梳,头顶撮撮头发支棱着,像插了好几根小天线。网友瞬间破防:“这发型是刚跟家猫抢了枕头睡出来的?”“刘老师是不是把‘打理发型’的时间全用来琢磨音乐了?”可你别说,这种“乱中有序”的扎发,反而让他整个人都透着股鲜活劲儿——不是舞台上那个光芒万丈的歌者,就是个爱琢磨事、不爱拘着自己的老头儿。
其实早些年,刘欢的形象总跟“浓密”“圆润”绑在一起。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圆了点,往椅子上一坐,活像个“慈祥的邻家大叔”。可当你翻他年轻时的照片,才发现人家也不是没“叛逆”过:80年代留着爆炸头,穿花衬衫弹吉他,眼睛里闪着光,跟现在那个顶着一头乱发讲段子的人,简直判若两人。后来年纪渐长,事业越来越“重”,成了“国民导师”,反而把头发越梳越规矩,生怕“不稳重”影响了形象。
可这几年,扎发成了他的“新标志”。不是刻意追求时尚,就是“随手一扎”。你看他上节目,聊到兴起,手一挥扯下发绳,头发“呼”地散下来,再随手抓两把重新扎住——扎完还晃晃头:“这样舒服,不影响唱歌。”有次采访被问“为什么不换发型”,他哈哈一笑:“头发这东西,活着就行,别让它耽误了正事。再说了,你们看我唱歌,是看发型还是看嗓子?”
说白了,刘欢的扎发,哪是在“凹造型”,分明是把“真实”两个字刻在了头皮上。在这个连吃饭都要摆盘的娱乐圈,多少人为了“人设”把自己装进精致盒子里:头发丝都得纹丝不乱,笑得像训练有素的礼仪小姐,生怕露出一点“不完美”。可刘欢偏不——他不在意镜头里自己是不是“完美顶配”,不在意别人说他“不修边幅”,甚至故意用这种“不完美”打破大家对“艺术家”的刻板想象:“艺术家怎么了?艺术家也得接地气,也得有自己的小毛病啊。”
你看他那头扎发,哪里是“乱”,分明是“活”的。像春天刚冒头的草,带着股不服管束的劲儿;像老树上的虬枝,弯弯曲曲却藏着力量。有网友说:“看刘欢扎发,突然觉得中年人也该活成这样——不用刻意讨好谁,不用把自己框死,怎么舒服怎么来。”是啊,真正的风骨,从来不在头发梳得多整齐,而在心里有没有一股“老娘乐意”的洒脱。
所以下次再看到刘欢顶着那头“炸毛”扎发,别急着笑“不羁”。或许你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被他的“不完美”打动?是不是因为我们太久没见过“真实的自己”了?在这个人人都在“演”的时代,刘欢用一根发绳告诉我们:最好的风骨,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哪怕这烟火,炸得头发乱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