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歌手2024刘欢战队命题考核,是在“为难”学员,还是在打磨真金?

舞台上追光灯亮起时,刘欢战队的学员们手里攥着的,绝不仅仅是晋级名额那么简单。这场命题考核的题目像一道无形的门槛——不是比谁的嗓音更高亢,也不是比谁的舞台更炫目,而是要每个人拿出“生命里最想唱给世界听的故事”。当“命题”两个字从刘欢嘴里说出来时,台下倒吸一口凉气,镜头扫过学员们凝重的脸,有人说“比登台还紧张”,有人偷偷攥皱了乐谱。这到底是导师的“硬核考验”,还是艺人成长的“必修课”?

刘欢战队命题考核

命题不是“框”,是给故事找出口

所谓“命题考核”,在刘欢战队里从来不是“指定题目死磕”。他给学员的自由度比想象中大——主题是“生命中最难忘的瞬间”,但怎么讲,用什么旋律讲,全凭学员自己拿捏。只是“大方向定了,小细节就得死磕”。

刘欢战队命题考核

比如95后创作型学员阿坝,选题时卡了整整三天。他想写小时候跟着奶奶在草原放羊的日子,可怕“故事太老套,旋律抓不住耳朵”。刘欢没直接给答案,只是把他拉到琴房里,弹了段马头琴的旋律:“你听,草原的风里藏着节奏,你奶奶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本身就有调子。”后来阿坝把奶奶的藏语吆喝编进歌里,前奏一起,后台导师眼眶都红了。你猜刘欢说了啥?“故事不用惊天动地,但得让听众摸到你心里的温度。”

另一位学员更狠,为了唱好和父亲和解的那首歌,把家里十年没碰的旧吉他翻了出来,琴弦上还粘着父亲当年练琴时留下的指纹。他说刘欢告诉他:“命题不是让你‘挤’眼泪,是让你把藏在骨头里的东西,一点点挖出来给大家看。”你看,好的命题从来不是束缚,是帮人找到“为什么唱歌”的答案。

刘欢的“严”:是挑刺,更是“扶一把”

考核当天,刘欢坐在导师椅上,手里的笔比话筒还忙。学员唱到音准偏差时,他会突然抬起头:“这句你心跳是不是乱了?感觉你在‘想’技巧,而不是在‘说’故事。”唱到感情不到位时,他甚至会打断:“你刚才眼眶红了,但声音没跟着抖,是信不过自己,还是怕丢人?”

有人觉得他“太较真”,可当你看到他课后把学员拉到角落,亲自改编的和声声部;看到他为了一句歌词的咬字,反复示范“气声要沉在这里”;看到他在学员紧张得手抖时,拍着肩膀说“别怕,故事是你的,没人比你更懂”时,突然就懂了这“严”背后的意义——他对“歌手”的定义,从来不是“表演者”,而是“故事的翻译官”。

最有意思的是摇滚歌手小虎,选了首描写工地生活的歌,原版编曲很炸,刘欢却让他把节奏“降下来”:“农民工兄弟的汗水和呐喊,不需要鼓点盖着,你让他们歌词里的钢筋水泥,自己‘站’出来就行。”后来小虎清唱了一段,没有乐器,只有沙哑的声音和微微哽咽的尾音,全场掌声雷动时,他看着刘欢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观众缘和作品,哪个才是“真流量”?

考核现场,台下观众的反应比评委打分更真实。阿坝唱草原奶奶时,前排阿姨悄悄擦眼泪;小虎唱工地生活时,穿工装的粉丝举着牌子喊“辛苦了”;而那位唱和父亲和解的歌手,刚开口就有观众跟着哼唱——原来共鸣从不是靠“高音炫技”或“明星光环”,而是“你敢不敢把最软的肋,露给别人看”。

刘欢在点评时说:“现在很多人说‘流量即正义’,但在音乐里,‘真’才是最大的流量。你唱的故事能让人记住十年,比火十天更有意义。”这话让想起他多年前在中国好声音里说过的“音乐要讲人话”,十年过去,他依然守着这份“笨”的坚持。

舞台灯光暗下时,学员们互相拥抱,有人笑着抹眼泪。这场命题考核,没有谁“被淘汰”的遗憾,只有“我终于敢唱心里话”的释然。或许这就是刘欢想传递的:真正的音乐,从来不是比赛的输赢,而是让每个唱歌的人,都能在旋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让每个听歌的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生活。

所以你看,当“命题”两个字褪去冰冷的外衣,它其实是刘欢送给学员们的一把钥匙——打开心门,也打开通往观众心里的路。而这样的“考核”,到底是“为难”,还是“成全”?想必每个站在台上唱完歌的人,心里都有了答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