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提到刘欢的歌,你的歌单里还剩下几首当年循环到磁带带断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千禧年后的华语乐坛里,若说谁的歌声能横跨学院派与民间,既能唱响奥运圣火又能扎根市井巷陌,刘欢的名字必然排在最前面。这位“音乐界的常青树”用几十年的时光把歌“唱进了时代里”——他的歌从来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一代人的背景音:是出租屋里贴着海报的墙上飘出的音符,是放学路上踩着自行车跟着哼的调子,是全家围坐看电视时突然响起就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声音。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虚的头衔,就掰开揉碎了说说:当年那些让你一听就“DNA动了”的刘欢歌,到底有哪些?

刘欢当年的歌曲有哪些

一、国民度爆表的神级OST:唱着剧,唱着一个时代

要说刘欢的歌里哪类最能“封神”,非影视主题曲莫属。90年代内地影视产业刚起步,好多经典剧集少了他的歌,就像菜里少了盐——味道不对了。

刘欢当年的歌曲有哪些

好汉歌(1998年水浒传主题曲)必须是第一个cue的。1998年央视播水浒传,前奏一起,“大河向东流哇”吼出来,全国守在电视前的观众哪个跟着拍大腿喊“对味儿”?这歌当时火到什么程度?村里的广播站放、学校课间操放、甚至菜市场卖菜的大爷都会跟着哼。但你发现没?刘欢唱的明明是豪迈的江湖气,却透着股土生土长的接地气——不是刻意模仿的市井,是骨子里的中国味儿,这大概就是为啥它过了20多年,依旧能当“武侠BGM”战神。

再说千万次的问(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当年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那句“如果你说你在夜里孤独,别说你还有泪流”,唱了多少漂泊在外的心酸。刘欢的唱法跟当时流行的甜腻完全不同,像把故事揉碎了唱进你耳朵里:高音处是撕裂的呐喊,低吟时是无奈的叹息,多少人听着听着就湿了眼眶?后来有人翻唱过这首歌,可总觉着少了原版里那种“一脚踏在异国他乡的雪地上,一脚踩在中国人心头的牵挂”的重量。

还有弯弯的月亮(1990年)。这首歌跟上面两首不一样,不悲不亢,就是软软地勾着人心。“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当年这首歌传开时,有人说“刘欢把南方的月亮唱进了北京人的心里”。其实它本是一首广东风味的歌,可刘欢用他那带着京腔的醇厚嗓子一唱,反而成了全国人的共同记忆——听着歌,好像就看见老胡同里,谁家姑娘坐在窗边,望着天边的月亮发呆。

二、触动人心底的抒情经典:不煽情,却字字戳心

刘欢的歌里,除了“大歌”,也有不少让你静下来就想流泪的抒情作品。这些歌没有影视剧的热度,却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你是这样的人(1997年,献给周总理)。这首歌当年一出,直接把“主旋律”唱出了新高度。没有华丽的编曲,刘欢就靠一个人声,钢琴伴奏像心跳一样缓缓推进。“从容不迫的你,挥洒写意的你,不知疲倦的你,昼夜不舍的你”……唱的不是伟人,是身边长辈般的温暖。后来有人说:“听这首歌不用看歌词,刘欢的气口里全是心疼——那种对好人的思念,藏不住。”

从头再来(1997年)。世纪之交,国企改革下岗潮,多少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首歌的歌词朴实到像街坊聊天,刘欢却唱出了“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的倔强。“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当时下岗工人听着广播里的这首歌,偷偷抹眼泪;后来创业者手机铃声设这个,他说“这是我的精神图腾”。刘欢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从不用“打鸡血”的方式唱励志,而是用父兄般的厚重感告诉你:难,但能过去。

我不愿一个人(1992年)。如果你想听刘欢“私藏”的另一面,一定得听这首。90年代初流行情歌泛滥,却少有歌把“孤独”唱得这么高级。“我不愿一个人走过这长夜,我不愿一个人面对这别离”——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像深夜的独白,每个气音都像在问自己:你有多久没好好抱过自己了?当年多少年轻人把这首歌抄在日记本里,以为只有自己懂这种孤独,后来才发现,刘欢早在歌里接住了他们。

三、打破音乐边界的“实验品”:敢玩,却不浮夸

你可能想不到,刘欢在90年代就玩过“世界音乐”“融合音乐”——不是现在流行的电子混搭,是把民族、摇滚、美声揉在一起,听感炸裂却不违和。

千万次问(Remix版)。1993年原版抒情,后来刘欢自己做了个Remix,加入摇滚元素和rap念白。当年这在内地乐坛简直是“离经叛道”,可他偏敢拿出来播:吉他solo炸裂时像在抗议,rap念白“Why do you ask me to change things I can't rearrange”又透着无奈。多少人第一次听就惊呆:“这居然是90年代的作品?”

亚洲雄风(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这首歌现在被很多人调侃“土”,但搁当年,它是真正的“亚洲顶流”。刘欢和韦唯唱的,既有“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的磅礴,又有“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的激情。歌里用了蒙古长调的元素,编曲里还混了电子鼓,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被他捏得严丝合缝——要知道那会儿连“国际化”这三个字都没多少人懂,他已经敢用音乐讲“亚洲故事”了。

天地在我心(1990年动画片宝莲灯插曲,90年代后期发行)。千万别因为它是动画片插曲就小看!这首歌的美声唱法听起来“大”,却藏着细腻的情感。“天地在我心,天地在我心,把春天写进我的生命,让世界更光明”——刘欢把美声的“正”和动画的“奇”结合,唱出了“少年英雄要守护天地”的赤诚。后来有声乐老师评价:“这首歌的高音不是‘喊上去’的,是‘举起来’的,像把一个孩子的梦稳稳托到了天上。”

还在歌单里活着的老歌,为什么从未过气?

现在打开音乐软件,刘欢的歌依旧排在“经典歌单”前排,评论区里“00后跟着爷爷奶奶学会的”“婚礼上放好汉歌全场大合唱”的留言比比皆是。其实仔细想想,他的歌能火这么多年,就两个字:“真”。

他的情感真。唱千万次的问时,他真在琢磨“异国他乡的孤独”;唱从头再来时,他懂“被生活打倒后重新站起的憋屈”;唱弯弯的月亮时,他想的就是“普通人对家的念”。没有技巧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的“高级感”,就是一个歌手用真心跟听众聊家常。

他的音乐底子真。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科班出身,美声、民族、流行样样能拿,但他从不“炫技”,而是让技巧为情感服务。唱好汉歌时,他那胸腔共鸣的高音像从梁山上飘过来;唱弯弯的月亮时,他又把声压压下来,像在耳边低语。这种“收放自如”,现在多少歌手学不来?

他的时代意义真。80年代末到千禧年,是中国社会剧变的20年:下岗潮、城市化、文化碰撞……刘欢的歌里,藏着这些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听北京人在纽约,能看见那代人在中西文化间的挣扎;听从头再来,能听见改革开放的脚步声;听好汉歌,能摸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江湖气——他的歌,是时代的注脚,更是每个人的生活史。

所以啊,回到开头的问题:你的歌单里,还剩几首当年循环到磁带带断的刘欢的歌?是跟着吼过“大河向东流”的好汉歌,还是听着抹眼泪的千万次的问?其实说到底,刘欢的歌有没有刻在DNA里,不用翻歌单——只要前奏一响,你的身体会告诉你答案。毕竟,那些陪着我们长大的声音,从来不会真的“老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