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怎么又来新歌声了?这一次,他找回了当年那个“不务正业”的自己?

前几天,中国好声音2024的导师官宣名单刷屏,有人惊讶于那英的回归,有人讨论着新加盟的歌手,但弹幕里刷得最多的,还是那句:“刘欢老师又来了?”

刘欢怎么又来新歌声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已经是刘欢和新歌声(前身为中国好声音)的第三次“牵手”了。从2016年第一季以“导师”身份亮相,到2020年缺席几季后回归,再到现在的2024年,十几年过去,60岁的刘欢像节目里的“常客”,却又总能在每次出现时,让人想起他第一次坐上导师席时的样子——手里捧着保温杯,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偶尔学员唱得投入,他会跟着轻轻点头,眼里的光比舞台的灯还要亮。

第一次当导师,他像个“不称职”的点评官

刘欢怎么又来新歌声

很多老观众还记得,2016年刘欢第一次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时,其实挺“意外”。那时候,他是乐坛公认的“活化石”,作品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千万次的问,早已刻进几代人的DNA里;他是“中国流行音乐教父”,是中央音乐大学的教授,连说话都带着种学者的严谨。可突然出现在选秀节目里,他反而不像个“导师”,倒像个第一次看演唱会的学生。

学员唱高音,他不说“技巧很好”,而是问:“你唱歌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画面吗?是山,是海,还是一个人?”学员选了偏冷门的民谣,他不评价“能不能火”,而是聊起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这首歌的作者我认识,他写的时候,刚失恋,你知道吗?悲伤不是喊出来的,是从心里慢慢渗出来的。”

那时候,很多观众觉得他“不务正业”——别的导师忙着抢人、制造话题,他却一门心思跟学员聊“音乐的本质”。有次,一个年轻学员在台上飙高音,刘欢突然打断他:“小伙子,你先喝口水,我知道你想炫技,但好的音乐,不是把每个音都唱得那么满,就像写文章,要有留白,懂吗?”那场面,旁边的周杰伦都笑出声,说:“刘老师说话,跟上课似的。”

可后来大家才发现,正是这种“不称职”,让学员们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对音乐的敬畏。那年拿了全国冠军的扎西平措,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刘老师教我的不是怎么赢比赛,是怎么样对得起自己写的每一句歌词。”

为什么“又来了”?他说“就是想来看看好苗子”

2020年,当新歌声改回中国好声音时,刘欢突然回归,不少人问他:“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又愿意来了?”他在采访里笑着说:“没什么,就是听说今年有好苗子,想来看看。”

这话听着简单,可对娱乐圈里的人来说,“综艺”这东西,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旦跳进去,就得跟着流量和话题转。刘欢却不一样,他更像一个在陀螺旁边坐着的老匠人,偶尔跳进来转两圈,看没意思了,就又回去打磨自己的“手艺”。

他确实不缺这些。这些年,他除了做音乐、给学生上课,偶尔还会去帮一些年轻音乐人编曲、制作——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单纯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有意思”。有次他在后台跟学员聊天,说:“我年轻时也这样,写歌写到大半夜,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懂音乐。后来才知道,音乐哪有懂不懂的,好听就是王道,能打动人,就是好歌。”

2024年这一次,他坐在导师席上,变化其实不大。保温杯依旧不离手,说话还是慢条斯理,偶尔冒出一两句英文词(毕竟他在美国留过学,口语比大多数学员都溜),但眼神里的期待,比十几年前还要浓。有学员唱原创歌曲,他听完,拿出笔记本翻了几页,说:“你这歌的和声,我听过一个版本是加了弦乐的,要不要试试?”他随手在纸上画了几个音符,旁边的新生代导师都看呆了:“这现场编曲也行?”

“活化石”的清醒:流量会过去,好音乐能留下来

现在的娱乐圈,早就不是十几年前的样子。短视频、直播、口水歌……“流量”两个字像把双刃剑,捧红了一批人,也困住了很多人。可刘欢好像一直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管外面怎么变,他就守着那方音乐天地,该做什么做什么。

他曾说:“音乐这东西,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吵的。”所以当他看到学员为了迎合市场,硬要把民谣改成电子舞曲时,他会皱着眉说:“你先问问自己,你喜欢的那个‘它’,还在不在?”他也曾对追求“高音至上”的学员说:“你把所有力气都用在飙高音上,那心里的故事呢?那情绪呢?音乐不是体育比赛,不用破纪录。”

这种“清醒”,在现在的综艺里,真的太少见了。大家忙着制造话题、涨粉、接代言,他却像个执拗的老头,一遍遍地跟年轻一代说:“别急,慢慢来,好东西,得熬。”

所以当观众看到“刘欢”和“新歌声”这两个词绑在一起时,为什么会觉得“又来了”?其实不是重复,是一种“安心”。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楼下的老书店还在,老板还是那个戴着老花镜给你推荐故事书的爷爷——你知道,不管外面世界怎么变,总有些东西,是能一直等你的。

说到底,我们爱刘欢,是爱他对音乐的“较真”

这次官宣后,有网友在评论区问:“刘老师能再带出扎西平措那样的学员吗?”其实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刘欢还在导师席上,就总会有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听他说:“来,我们今天不聊输赢,聊聊音乐。”

60岁的刘欢,早不是当年那个在台上唱歌的“摇滚大叔”,也不是后来那个西装革履的“教授”,他更像一个音乐园里的“老园丁”,看着一茬茬的“苗子”长大,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可能就开了一场花,但他依旧乐呵呵地浇水、施肥,嘴里念叨着:“这棵,有点意思;那棵,再等等,说不定明年能开花。”

所以,当“刘欢怎么又来新歌声”这个问题再出现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答案:不是节目需要他,是我们需要他——需要一个告诉我们“音乐不慌”的人,一个在流量翻飞的时代里,依然对好音乐“较真”的人。

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唱歌,不是为了打败谁,是为了让听到的人心里,有点不一样。”刘欢又来了,那大概就是,又有人要为了心里的“不一样”,好好唱歌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