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乐迷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我和你里"为梦想,千里行"的深情,是音乐课堂上那个把乐理讲得活色生香的教授。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站在华语乐坛顶端二十余年的"音乐教父",与一座皖北大城——宿州,有着比想象中更深的联结。是偶然的路过,还是刻意的奔赴?宿州的寻常巷陌里,又藏着他不曾对外人道的温情?
一、一场"迟到"的演唱会,让宿州人等了二十年
2019年的深秋,宿州埇桥区的体育中心突然热闹起来。广场上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预告,街头巷尾的老人在讨论"听说城里要来个会唱歌的大教授",年轻人则对着抢票软件焦灼——刘欢,要来宿州开演唱会了。
这是他出道以来,在宿州的首次个人演出。消息传开时,距离演出开始只剩三天,五万张票几乎秒空。很多人不知道,这次演唱会背后,藏着宿州人二十年的等待。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北京人在纽约,就觉得唱歌那人声音特别厚,像我们家蒸的馍,又暄又扎实。"在当地开了二十年出租车司机的王师傅记得,2000年左右,宿州很少有大歌星来演出,"有次街音像店放弯弯的月亮,我站那儿听了半小时,老板说这是刘欢的歌,安徽人,心里就觉得特别亲。"
直到2019年,刘欢在歌手舞台重新走红,宿州的文化部门试着联系了团队。没想到,一向行程满档的刘欢爽快答应了:"宿州,得回。"
演唱会上,他唱了从头再来,唱了千万次的问,最后清唱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当年离开宿州时,外婆总哼这个,说走到哪儿都不能忘了根。"舞台上的刘欢,眼眶有些红,台下五万观众跟着哼唱,有人哭着喊"刘欢,欢迎回家"。
二、那个"躲"在胡同里的歌者,曾是宿州街坊的"刘老师"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与宿州的缘分,并非始于那场演唱会。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每年暑假都会回宿州的姥姥家住上些日子。那时宿州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姥姥家在老城区一条叫"教门街"的胡同里,青砖灰瓦,夏天院里的老槐树下总有乘凉的老人。
"刘欢那会儿就爱蹲在胡同口听人唱戏,遇到拉二胡的张大爷,能跟着聊一下午。"今年72岁的张桂兰奶奶,是刘欢当年的老邻居,"他说话慢声慢气的,见人就叫'婶儿''大爷',不像现在这么'大明星'。"
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刘欢帮街坊"修理"老收音机的样子。"胡同里谁家的收音机不响了,都抱找他。他拆开来弄半天,嘴里还哼着曲儿,最后总能修好。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唱歌的,还在北京得了奖。"张奶奶说着,从木柜底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1991年夏天,刘欢穿着白衬衫,蹲在胡同口的梧桐树下,手里抱着个半导体,一群半大孩子围着他,笑得露出豁牙。
那时的刘欢,还没唱好汉歌,还没登上春晚,只是个会蹲在胡同口听老人讲故事的"安徽外甥"。宿州人提起他,总说"那是个实诚孩子",语气里带着邻家般的熟稔。
三、二十年后再回乡:他帮宿州人"唱"出了自己的故事
2019年演唱会后,刘欢在宿州待了三天,没去景点,也没住酒店,又住回了姥姥家那条改造后的胡同。只是,胡同里的青砖灰瓦换成了仿古建筑,当年蹲在树下修收音机的少年,如今成了被媒体包围的"刘老师"。
但有些东西没变。他去了宿州砀山的果园,果农们认出他,紧张得不知道该递苹果还是梨,他却笑着接过最大的一个,说"小时候在宿州,就爱吃砀山梨,比北京的梨甜多了";他走访了宿州学院的音乐系,给学生们上作曲课,黑板上写着"写歌要像讲故事,得有咱皖北人的实在";他还特意去了当年的宿州京剧团,和老戏骨们合唱了一段铡美案,唱腔铿锵,引得台下叫好连连。
"他现在是大人物了,但对我们这些老街坊,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张桂兰奶奶说,临走时刘欢给她留了电话,"说以后每年回来看看,让胡同里的老街坊们都等着他。"
如今,四年过去,宿州人说起刘欢,语气里依旧带着骄傲。城市的广场上,傍晚常有老人放着好汉歌跳广场舞,孩子们跟着哼唱;学校的音乐课上,老师会教学生唱弯弯的月亮,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安徽老乡写的歌"。而刘欢的歌,早已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刻进了几代人的记忆里。
四、为什么是宿州?他的歌里,藏着皖北大地的魂
有人问,刘欢籍贯不是北京吗?为什么对宿州有如此深的感情?或许,答案藏在他的歌声里。
他的好汉歌,苍茫辽阔,带着皖北大地的厚重;他的弯弯的月亮,柔情似水,像宿州夜晚的汴河,静静流淌;就连他唱公益歌曲从头再来,也带着宿州人"不服输"的韧劲——这座经历过黄河泛滥、战火纷争的城市,千百年来,土地上的人早已学会了在逆境中生长。
刘欢曾在采访中说:"我的骨子里,有皖北人的执拗。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这份执拗,让他从籍籍无名走到万众瞩目;这份对家乡的牵挂,让他即便功成名就,依然会在深夜想起胡同口的老槐树,想起外婆哼的凤阳花鼓。
或许,对刘欢而言,宿州不是他履历表上的一个地名,而是他音乐里的根,是歌里的魂,是无论走多远,都会回头望一眼的港湾。
如今,走在宿州的街头,偶尔能听到年轻人随口哼出"大河向东流",老人摇着蒲扇讲"刘欢小时候的故事"。这座皖北小城,因为一个歌者,有了更多温度;而那个歌者,也因为这座城,让歌声里多了一份叫"乡愁"的重量。
刘欢还会再回宿州吗?或许会的。毕竟,那里有他的姥姥,有他的老街坊,有他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夏天。而我们,也愿意再等等,等他用歌声,给我们讲下一个"宿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