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消失”的这些年,他的歌为什么还在我们心里发烫?

说起刘欢,你脑子里会先跳出哪句歌词?是“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豪迈,还是“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的温柔?可能还有“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的燃情。

但奇怪的是,这些年好像很少在综艺上看到他了,热搜也跟他没太大关系。可你去KTV点歌,他的歌永远在“必点清单”里;你打开音乐软件,好汉歌弯弯的月亮的评论动辄几万条,有人写“爸爸开车总放这首,现在我带女儿唱”;甚至年轻人刷短视频,BGM一换成他唱的从头再来,评论区就会飘过一句“这嗓音,一听就是有故事的人”。

这就让人纳闷了:刘欢到底凭什么?他既不靠流量维持热度,也没频繁抛出新作品,为什么那些老歌像窖藏的老酒,越品越有味,甚至让一代又一代人觉得“这歌就是为我写的”?

刘欢实

先说说他的歌,为什么能“跨时代”?

你可能不知道,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是在刘欢的歌里“泡”大的。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火遍全国,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里,23岁的刘欢吼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那声音像一把锤子,砸在多少年轻人的心上——那时候改革开放正热,谁心里没点“要干点大事”的冲劲?刘欢的声音,正好成了那股冲劲的“扩音器”。

到了90年代,他的歌又变了味儿。1993年,李海鹰写了弯弯的月亮,原本是首写家乡眷恋的粤语歌,刘欢一改词,用普通话唱出来,“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突然就软了下来。那时候下岗潮刚过,很多人背井离乡打工,听着“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好像总知道,普通人心里藏着什么。

再往后,好汉歌让水浒传活了,“大河向东流”一响,好汉们仿佛从屏幕里走出来;从头再来成了下岗工人的“战歌”,“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唱得人鼻子发酸,却又挺直了腰杆。

有意思的是,他的歌从不是“悬浮”的。从不唱“爱情买卖”的猎奇,也不碰“钞票房子”的浮夸,他总盯着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警察、工人、农民、追梦的年轻人……用歌声把他们的情绪酿成酒,放十年、二十年,喝下去还是那个味儿。这就是专业——好音乐不是“制造爆款”,是“酿陈年酿”。

再聊聊这个人,为什么能“不红也红”?

娱乐圈不缺“红人”,但缺“让人尊敬的人”。刘欢大概是后者。

你见过他上综艺“抢镜”吗?没有。他参加中国好声音,坐在导师椅上,永远一身休闲装,说话慢悠悠,点评时从不吝啬夸学员,但也会直白说“你这个音没咬准,得练”。有次学员唱他的弯弯的月亮,他听完笑着说:“你比我当年唱得好,但我更怀念当年那个想唱好就敢吼的自己。”——他把自己放得那么低,像个邻家大叔,可一开口,你又知道“这人不简单”。

他更不靠“炒作”维持热度。当年有人传他“因为胖被封杀”,他直接在采访里笑:“我胖怎么了?我胖是因为生病啊!”1990年,他查出血管瘤,手术后吃激素类药物,体重从150斤飙到200多斤,有人劝他“减肥吧,不然影响形象”,他说:“形象能比命重要?先把病治好再说。”这些年他很少露面,就是一直在调养身体,偶尔开个演唱会,还是那个穿着中山装、抱着吉他、开口就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刘欢。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敢说真话”。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那么多选秀选手,您觉得他们有希望成为您这样的歌手吗?”他沉默了一下说:“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好太多了,有专业的老师、好的设备,但缺了点‘拙’劲儿。我们当年录歌,就一把吉他、一个麦克风,唱不对了就重来,那种‘死磕’的劲儿,现在不多了。”这话说的,可能得罪了人,可句句是真心。

为什么我们总对他“念念不忘”?

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刘欢像个“异类”。他不追热搜,不立人设,不参与“撕X”,他就安安静静地写歌、唱歌、教学生。就像他曾经说的:“唱歌是我的本分,把歌唱好,比什么都重要。”

你说他“过时”了?可当歌手舞台上,他用78岁的嗓子唱论语主题曲,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让90后观众喊“这才是真正的国风”时,你突然明白:真正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下次你再听好汉歌,不妨跟着吼一句“大河向东流”,吼完了想想:那歌里藏的,不就是我们普通人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吗?刘欢的歌,从来不是“明星的歌”,是“普通人的歌”。

或许,这就是他“消失”了这么多年,却依然在我们心里发烫的原因——他把最好的音符,酿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青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