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刷手机时突然停下手指,因为一张照片里的眼神、光影,或者某个不经意的动作,忽然让你想起某个遥远的午后,或一段模糊的记忆。对我来说,这张照片的主角是刘欢宇——不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歌手,而是镜头背后那个总能让“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录者。
第一次注意到刘欢宇的照片,是2021年冬天。那张照片拍的是演员周迅,在后台卸了半张妆,手指无意识卷着发梢,眼神飘向窗外,嘴角带着点没散的笑意。没有精修的光影,没有刻意的姿势,却像一部老电影的开场,让人忍不住想问:“她刚才在想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刚结束一场连拍,刘欢宇等了她三小时,才抓到这个“卸下防备”的瞬间。
镜头里的人,从来不是“摆拍的标本”
“我讨厌‘被拍’这个词。”刘欢宇在采访里说过,“好照片不是‘拍’出来的,是‘等’出来的。”他的相机像个沉默的朋友,总带着点“旁观者的耐心”。
去年春天,他给歌手李健拍了一组户外照。地点选在郊外废弃的老火车站,青砖墙爬满藤蔓,阳光透过列车的玻璃窗,碎成一片晃眼的光斑。李健背着吉他,蹲在铁轨旁拨弄琴弦,风掀起他的衣角,头发上沾着两朵蒲公英。刘欢宇说,那天他本来想拍“文艺感”,结果李健突然看见草丛里的野猫,蹲下去和猫说话,“那个比任何设计好的姿势都动人”。照片出来后,很多人问“是不是摆拍的”,他却笑着说:“我按快门的时候,连取景器都没敢多看一眼,怕惊扰了他。”
这大概就是他照片的“魔力”——不刻意讨好,不强行煽情,只是把人最本真的样子留住。就像他拍某次音乐节后台,鼓手汗湿的后背,主唱蹲在角落啃面包,调音师趴在桌上打盹……这些“碎片”拼起来,比任何光鲜的红毯照都更接近娱乐圈的真实——这里没有完美的神,只有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在各自的角色里发光。
按下快门的瞬间,藏着“不为人知的较真”
有人问:“刘欢宇的照片,总觉得比别人多点‘温度’,秘诀是什么?”他的助理说:“是他会为了光,等一下午;为了一个眼神,盯着监视器看半小时;甚至为了对方的习惯,提前三天‘做功课’。”
给演员周润发拍英雄本色修复纪念照时,刘欢宇提前看了他所有经典电影的幕后花絮,发现他拍戏前总喜欢摸摸帽子。那天拍摄时,他故意没提醒,等发哥自然地整理帽子时,按下了快门。“他看见照片时笑了,说‘连这个都记得’。”刘欢宇说,“拍艺人,先要懂人。”
还有一次拍新生代演员,女孩紧张得手都在抖,他没举相机,和她聊起了自己第一次被拍时的糗事——“我16岁,镜头对着我,我紧张到把裤子穿反了,还浑然不觉。”女孩噗嗤一笑,放松下来的那一刻,他抓到了镜头里那个“带着点青涩却闪闪发光的她”。
“有人说摄影师是‘光的捕手’,但我觉得,我们更是‘情绪的翻译官’。”刘欢宇常说,“照片会骗人,但不会骗人——你真心对它好,它就会把你的心意,传递给看照片的人。”
为什么他的照片,总能让我们“想起自己”?
翻看刘欢宇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不管是影帝影后,还是素人歌者,照片里的“主角”好像都成了我们身边的人。那个在后台啃面包的主唱,像加班到深夜的自己;蹲下来和野猫说话的李健,像小时候蹲在田埂上捉蝴蝶的少年;卸了半张妆的周迅,像和朋友聊天时放松的你。
“我拍的不是‘明星’,是‘人’。”他说,“我们总给偶像贴标签,‘完美’‘遥不可及’,但他们也会累,会犯傻,会因为一句歌词红了眼眶。把这些藏在意气风发背后的小情绪拍出来,大家才会觉得‘啊,原来他也和我一样’。”
就像他拍过的一组演唱会观众照:前排女孩举着应援牌,哭花了妆;后排大叔跟着节奏摇头,手机电筒晃成一片星海;最角落里,有对情侣靠在一起,男生在女生耳边说什么,女生笑得前仰后合。“这些照片比明星照更让我心动,”刘欢宇说,“因为他们才是演唱会的主角,是让舞台发光的‘光’。”
我们为什么爱看照片?大概是想把易逝的瞬间,变成可以触摸的记忆。刘欢宇的照片里,没有华丽的噱头,没有刻意的“人设”,只有一个个被定格的、真实又鲜活的生命。他让我们看见:原来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和我们一样,都在用心生活。
下次当你刷到刘欢宇的照片时,不妨多停留几秒——或许你看见的不仅是一个艺人,一段故事,更是某个藏在记忆深处,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