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带过的学员,私下里都怎么形容他?答案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提到刘欢,大多数人脑子里跳出来的标签可能是“乐坛泰斗”“好声音导师”“我和我的祖国原唱者”——他站在舞台上,永远像被聚光灯笼罩的“定海神针”,西装革履,嗓音醇厚自带一股“稳”劲儿。但如果你问那些真正跟他学过音乐的学员:“私底下的刘欢,到底是怎样的?”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彻底刷新你对这位“大咖导师”的认知。

刘欢学员对刘欢评价

“他不是‘教’你,是‘陪’你找答案”——从不端“大师架子”的“陪练伙伴”

“第一次见刘欢老师,我紧张得手心冒汗,觉得他开口肯定就是‘你要这样唱’‘不对,应该那样’。”某季音乐选秀节目学员林薇回忆,“结果他坐下第一句话是‘你先唱,我听听你想表达什么’,然后掏出个小本子,像朋友聊天似的记我说的每一句话。”

刘欢学员对刘欢评价

学员陈浩更难忘那堂“声乐课”:“我唱到高音总破音,自己急得想砸谱子。他没纠正,反而聊起年轻他自己唱歌也‘飙不动’‘总挤嗓子’,‘你看,咱们先不用碰高音,就聊聊这首歌里,你想把故事讲给谁听?’那天我们没练一句发声,倒讲了两小时自己的经历——后来我才发现,当我真的‘想表达’,高音自然就顺了。”

几乎所有学员都提到一个词“引导”:“他从不说‘你错了’,只说‘咱们试试换个角度’‘这个音如果能再松一点,会不会更有画面感?’有次我改一首民谣,编曲太复杂,他拿着吉他坐我旁边,一句一句拆:‘你看,第二段这里要是少个鼓,是不是能把人拉回歌词里的那个巷子?’”——在学员眼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更像是“蹲下来陪你琢磨”的伙伴,帮你在音乐里找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塞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他记性比我还好,谁嗓子不能飙高音谁最近感冒都门儿清”——比学员更上心的“细节控”

“我总以为刘欢老师那么忙,肯定记不住每个学员的细节,结果完全错了。”学员子淳说,“有次我感冒了,声音有点哑,上台前特别慌,他拍着我肩膀说‘嗓子有点闷,是不是昨夜空调开太低了?昨天的作业练到第三段那个换气点没?我听着你前两句有点赶’——我惊了,我都没告诉他空调的事儿!”

另一位学员小周更绝:“有次排练到凌晨两点,我随口说‘老师,您那首弯弯的月亮间奏里,那个唢呐吹得真带感’,他眼睛一亮:‘哦?你注意到那个了?其实当时我想试试用口琴,但怕破坏民谣的质朴,最后还是唢呐——你觉得如果改葫芦丝会不会更有南方味儿?’结果那晚我们俩愣是聊了半小时乐器,排练的事儿都忘了。”

学员们常说:“刘欢老师的脑子像个音乐数据库,不仅记得住每个学员的特点,连你们昨天吃了什么、最近为什么状态不好,他都能一眼看穿。”有学员嗓子天生不适合飙高音,他不会让学员硬唱,反而帮着改旋律,甚至“逼”着作曲团队:“能不能把这里的音降半个调?他唱出来更有故事感,非要飙高音就浪费了。”——比起“出效果”,他更在意“你是不是唱得舒服”“你的声音有没有被好好保护”。

“私下里,他比我们还会‘垮着’开玩笑”——严肃外表下的“幽默老头”

“大多数人觉得刘欢老师‘严肃’,其实私下他幽默着呢。”学员朵朵笑得前仰后合,“有次我们在后台吃泡面,他端着保温杯路过,看了眼我的‘老坛酸菜’,突然说‘小姑娘啊,吃泡面多没营养,你看我保温杯里泡枸杞——不过你泡面要是加根火腿肠,倒也算蛋白质补充剂’,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差点把面喷出来。”

学员大鹏更难忘“吐槽大会”:“有次我们几个学员抱怨改编的歌太难,老师坐在旁边突然说:‘难?我当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录音师说我‘像在哭坟’,后来对着墙练了三天,嗓子都哑了——你们现在有设备有老师,还叫苦?’我们哈哈笑,他接着说‘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觉得难,就是你们没吃透,今晚谁没吃透,留下来陪我重听八遍原版啊!’——吓得我们赶紧说‘吃透了吃透了!’”

就连节目组工作人员都记得:“有次录到凌晨,老师突然对导演说‘能不能休息十分钟?我要去楼下买杯奶茶,你们谁要的?’结果导演组说‘老师,我们给您订’,他摆摆手:‘不用不用,我得亲自去,不然这杯‘半糖去冰’就不甜了’——你能想象吗?平时在镜头前稳重的大哥,抱着奶茶杯笑得像个孩子。”

“他让我们知道,唱歌不只是‘飙高音’,是‘把活生生的人唱出来’”——教音乐更教“做人”

“跟着刘欢老师学音乐,最大的收获不是技巧,是怎么‘做音乐的人’。”学员老周说得认真,“有次我们改编一首老歌,想把电吉他加进去,他觉得太‘燥’,问我们‘这首歌原来唱的是什么?是阿妹家的稻谷,是爸爸的老茶壶,你加那么重的电音,阿妹家的稻谷还能闻到香吗?’——当时我们才恍然大悟,音乐不是炫技,是‘里有东西’。”

学员琳琳记得那次“失败的经历”:“我选了一首特别冷门的歌,觉得能‘惊艳全场’,结果效果很差。老师没批评,把我叫到办公室,放了几个版本的歌:‘你看,同样一首茉莉花,宋祖英唱的是江南的温,苏打绿唱的是青春的躁,你为什么选了它?是因为你觉得它能代表你,还是因为没人唱过?’那天我们聊到很晚,他说‘音乐是自己的影子,别为了‘不一样’丢了影子’。”

现在很多学员都成了歌手、老师,但总给刘欢发信息:“老师,我今天教学生,突然想起你说的‘唱高音前先吸气,像闻一朵刚摘的茉莉’——您当时说这话时,手里真拿着朵茉莉吗?”他总是回:“当时没有,但现在我窗台上真有,等你下次来,闻闻再唱。”

从乐坛“大哥大”到学员眼里的“欢哥”“老师”,刘欢用30多年的音乐履历,印证了一句话:真正的“大师”,从不会把自己摆在高处。他陪你熬夜改歌,记得你不爱吃的菜,会因为你的一句玩笑笑出皱纹,也会在你迷茫时轻轻推你一把——“别忘了,唱歌的人,心里得有‘人’。”

或许,这就是所有学员对他最贴切的形容:他教我们唱好歌,更教我们如何“好好说话”“好好生活”。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幽默和较真,比任何奖项,都更能让人记住——“刘欢”这两个字,原来不只是“厉害”,更是“温暖”。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