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比好汉歌更辽阔的刘欢,为何总说“大海”是他的老友?

提起刘欢,很多人脑子里先跳出来的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好汉歌里那种一嗓子就能把人拽进江湖的气魄。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在舞台上像座山一样稳的刘欢,私底下总把“大海”挂在嘴边?他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我对海有种特殊的感情,它像我的老友,看着我从一个毛头小子唱到今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那个我们印象里只会“吼”高音的刘欢,心里头还藏着片海?

刘欢大海

少年时的大海:海边的“闷葫芦”和第一把“破吉他”

刘欢出生在天津,一个被渤海湾轻轻环抱的城市。他小时候不是那种爱咋咋呼呼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闷葫芦”,不爱说话,就爱往海边跑。天津的海边跟南方不一样,没有细白的沙滩,多是泥滩,风也大,吹得脸生疼。可刘欢就爱蹲在堤坝上,看潮水一来一回,听渔民吆喝着拉网,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下午。

刘欢大海

“那时候我觉得海会说话。”刘欢早年在访谈里提过,“涨潮的时候,‘哗——哗——’,像是跟我打招呼;退潮的时候,‘沙——沙——’,又像跟我说悄悄话。它不嫌弃我话少,我就跟它唠,说我今天学了首歌,又挨老师批评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在海边跟自己“聊天”的闷葫芦,后来真的把那些心里的“悄悄话”唱成了歌。

他第一次“唱歌给海听”是15岁那年。有个亲戚从南方给他带回把破吉他,缺了根弦,刘欢缠着邻居叔叔修了半天,终于能弹出几个音。他站在海边,弹着自己瞎编的调,唱得跑调又含糊,海风把他的歌声吹得七零八碎。可奇怪的是,浪花好像听懂了,一簇簇扑到岸上,又退回去,如此循环。“那天我觉得,海是我第一个听众。”很多年后,刘欢回忆起来眼睛还会亮,“它不挑剔,你唱得再难听,它也给你鼓掌——用浪花啊。”

音乐里的“大海”: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的问,藏着的海浪声

你仔细听刘欢的歌,能从不少旋律里听见海的声音。不是那种“哗啦哗啦”的拟声词,而是藏在节奏里的起伏,藏在情绪里的辽阔。

弯弯的月亮里,“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很多人觉得是写江南的月色,可刘欢说,他写的是天津的海边。“夏天的晚上,月亮挂在渔船上,月光照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把碎银子。那种宁静,不是静止的,是轻轻晃动的,像海水的呼吸。”所以他唱的时候,特意把“弯弯的月亮”那几个字处理得绵长,像海浪慢慢涌上来,又悄悄退下去。

千万次的问更不用说了,开头那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节奏像极了远航的船。刘欢说,这歌其实是“写给海的追寻”。“人这一辈子,不就像船在海里漂吗?你知道要去哪儿,但路上总有风浪。我唱这句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小时候看的那些渔船,不管浪多大,他们都朝着灯塔的方向走,那劲儿,就是‘千万次的问’。”

连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很多人以为是写黄河,可刘欢笑:“黄河是大河,但我的心头,永远有一片海。”他唱“大河向东流”时的豪迈,其实是海的力量——表面平静,底下藏着千钧的劲头,能把岩石都撞碎。

舞台上的“大海”:他不跳舞,不耍帅,却像一座“静默的礁石”

刘欢的舞台,从来不是靠舞美堆出来的。他不飙高音炫技,不换十套衣服,就那么站着,像海边的礁石。有次在工体开演唱会,音响突然坏了,全场黑了十分钟。观众以为要中场休息,刘欢却在一片漆黑里清唱了一句“水千条,山万座”。没有伴奏,他的声音却像穿过海面的月光,一下子照亮了整个场馆。

后来他跟团队说:“你看海,它从不用大喊大叫证明自己的存在,但你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感觉到它。唱歌也一样,心到了,声音就能传到人心里。”

他教学生也这么说:“别想着怎么‘唱响’,想着怎么‘唱开’。海为什么能聚这么多水?因为它低。人也一样,把声音放沉了,情感就浮上来了。”那些年,他捧出了不少歌手,不管是韦唯还是韩红,都被他形容为“像海一样能包容的嗓子”。

人生里的“大海”:70岁的他,还在“追着海浪走”

今年刘欢70岁了,早就不在一线“拼”了,可他依然没离开音乐,也没离开海。他会跑到海边的小渔村,跟渔民一起收海鲜,晚上就在船上喝酒,听他们唱祖传的渔歌。他说:“渔民的歌里,有海的味道,那种苦中带甜,像咸咸的海风,吹过你就忘不了。”

他最近还在筹备一张新专辑,全是关于“海的歌”。“有童年的海,有闯荡时的海,现在回头看,还是那片海。它没变,变的是我看它的眼神。”他说这话时,眼睛里有光,像海面映着星星,温柔又有力量。

所以你看,刘欢为什么总说“大海”是他的老友?因为它见证了他从一个海边少年到歌坛常青树的成长,包容了他的青涩与成熟,也给了他音乐里最辽阔的灵魂。我们爱听刘欢的歌,或许不只是爱他的嗓子,更爱他歌声里那片海——深沉、包容,永远有浪花在翻涌,永远有故事在流传。

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闭上眼睛听听,那旋律里,是不是也藏着一片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