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档节目真正掀起了中国音乐综艺的浪潮,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肯定是绕不开的。2012年夏天,那英、杨坤、庾澄庆、刘欢四位导师坐镇,盲选转椅的画面成了那代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刘欢,作为华语乐坛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加盟当时让人既期待又好奇——这位在舞台上沉稳得像座“山”的歌者,会和综艺节目擦出什么火花?
可让人意外的是,刘欢在节目里的存在感,好像总有点“低调”。别人家导师忙着抢学员、battle、制造话题,他大多时候就坐在那儿,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等你唱完,慢慢开口点评,偶尔还会和旁边的杨坤交换一个“你懂的”眼神。更绝的是,他带的学员数量,在四位导师里排倒数——那英组导师学员齐飞,杨坤“32场演唱会”梗火遍全国,哈林玩综艺感十足,只有刘欢组,总给人一种“惜字如金”的感觉。
但奇怪的是,不管过去多少年,回看那一季,观众总说:“刘欢才是真正懂音乐的。”这是为什么?他到底在节目里做了什么,让“少”成了最强大的“多”?
他的点评,不说“好听”,只说“怎么好”
第一次在中国好声音里看到刘欢点评,估计不少观众都愣了下头。其他导师要么是“你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要么是“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刘欢呢?上来直接“解剖”音乐:
“你刚才这个转音,从F到降A,其实音准是有一点点偏的,但好在情绪跟上了,所以听感上没太大问题,要是再稳一点就更完美了。”
“这首歌你编的时候,是不是考虑过在第二段主歌加个背景人声?现在空了一点,把氛围感削弱了。”
……
全是专业术语:音准、和声、编曲、气息控制,还有最让人头疼的“乐理知识”。刚开始还真有人觉得:“这导师也太严肃了吧?学员听了会不会压力很大?”可慢慢发现,那些经他点评过的学员,不管是晋级还是淘汰,好像都“开窍”了。
比如那英组的李维,当时唱了一首自己,声音里有股倔劲儿,但技巧上不太成熟。刘欢没直接说“好”或“不好”,而是说:“你的情感很真挚,这是最难得的。但技术就像基础,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再好的装饰也容易塌。我建议你去系统学一下发声方法,你的声音有潜力,别浪费了。”后来李维真的去进修了,再回来舞台,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技巧稳了,情感还在,这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再看他带自己的学员梁博。当年梁博唱花火,一把吉他,一个简单的旋律,全场没多少炫技,但那股认真劲儿戳中了所有人。刘欢转椅后,第一句话是:“你现在不选我,可能以后就没机会了。”为什么这么自信?因为梁博唱的歌,每一句都有“故事”,不是单纯的炫技。决赛时梁博唱因为,刘欢点评说:“他唱的‘因为’,不是因为什么具体的事,而是因为音乐本身。你们看,他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这就是我想找的——不为名利,只为音乐的歌手。”
他的“少”,是对学员的“狠”
观众总说刘欢带的学员“少”,其实不准确——他的学员不多,但每一个,他都“抠”到了骨子里。排练室里,别的导师可能更注重舞台表现、灯光效果,刘欢却盯着每一个细节:“这句歌词的咬字,能不能再轻一点?这里换口气,别太刻意。”“这首歌的节奏你打对了,但感情没进去,你要想象自己真的经历过那种失落。”
有一次排练,学员张赫宣唱太阳,副歌部分高音特别猛,自己觉得“很有力量”,结果刘欢直接叫停:“你现在是‘吼’,不是‘唱’。高音不是靠喉咙挤出来的,是靠气息支撑,想象你的声音是从丹田发出来,像泉水一样,往上涌,但不是喷。”张赫宣愣在那儿,刘欢没嫌他笨,自己示范了一次,从气息到位置,一步一步教:“再来,别急,跟着我的手势,吸气……呼气……对,就这样!”
后来张赫宣说:“刘欢老师是我的‘音乐医生’,他知道我哪里‘病’了,还能给我开对药方。”你看,刘欢的“少”,不是放任,而是“精挑细选”——他选学员,看的不只是当下的声音,更是潜力、态度和能不能在音乐上“走下去”的人。所以他组里,很少有“昙花一现”的选手,大多后来真的在音乐圈站稳了脚跟,比如梁博,拿了冠军后没有去跑综艺,而是沉下心做原创音乐,发了两张专辑,每张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还有李敏镐,后来没在娱乐圈发展,但刘欢教给他的音乐理念,影响了后来他对生活的态度。
他的“稳”,是娱乐圈里难能可贵的“真”
在中国好声音那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综艺环境里,刘欢像个“局外人”。别人搞话题、抢风头,他只关心一件事:这首歌唱得对不对,好不好。有次现场直播,学员因为紧张忘词了,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其他导师赶紧打圆场:“别紧张,重新来过!”刘欢却平静地说:“没关系,忘词很正常,这说明这首歌你还不够熟悉。音乐是个慢功夫,得‘熬’。你现在下去,把歌词抄十遍,唱一百遍,再上来,我等你。”
后来有人说:“刘欢老师是不是太较真了?综艺节目嘛,娱乐为主。”但他不这么想。有次采访,他说:“我来中国好声音,不是来当‘娱乐嘉宾’的。音乐是严肃的,对声音负责,对听众负责,这是每个做音乐的人该有的态度。如果因为追求‘效果’而忽略本质,那就不叫‘好声音’了。”
这话说得“冲”,但细想,不就是这个理儿?现在的综艺里,导师们忙着“造梗”、“炒CP”,学员们为了“镜头”换了一首又一首歌,真正沉下心来打磨音乐的有多少?刘欢的“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看透了娱乐圈的浮躁后,依然坚持“音乐至上”的较真。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我选学员,就是选那些愿意为音乐‘赌’一辈子的人。”
十年过去,我们终于懂了刘欢的“好”
不知不觉,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已经过去了十年。当年那个盲选转椅的夏天,那英的“转身”、杨坤的“32场”、庾澄庆的“哈林家”,都成了经典,但最让人回味的,还是刘欢坐在那儿,慢慢开口的样子——不夸张、不煽情,只是一句句“抠”细节,一次次“较真”地讲音乐。
现在再看刘欢带的学员,数量不多,但每一个都有了自己的音乐世界:梁博成了独立音乐的代表作品,李维成了影视金曲的常客,张赫宣还在摇滚的路上坚持……他们或许没有大红大紫,但他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才是“好声音”该有的样子,对吧?
你说,现在的综艺里,还能找到像刘欢这样“少说多做”、只为了音乐本身而来的导师吗?怕是难了。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稳得住”比“火得快”难得得多,而“懂音乐”,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时间和作品堆出来的。这,大概就是大家叫他“音乐教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