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明明是乐坛‘活化石’,为何只能算国家二级演员?”

提到刘欢,娱乐圈里几乎没人能绕开这三个标签——乐坛常青树、好声音“老顽童”、国民度极高的“实力唱将”。他的好汉歌一开口就能拉满全场记忆,他的弯弯的月亮唱了几十年至今仍是KTV必点曲,就连中国好声音里戴着墨镜调侃学员的“老刘”,都成了观众心中接地气的导师形象。可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在音乐界封神的人物,职称栏里却写着“国家二级演员”——比起那些戏红人不红的“一级演员”,这个头衔显得有些“低调”。难道刘欢的艺术成就,配不上更高一级的职称?还是说,“演员”这个头衔,从来都不是衡量他价值的标尺?

先弄清楚: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到底是个啥级别?

很多人看到“国家二级演员”,下意识会觉得“是不是级别不够?”其实不然。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行“文艺专业职称评定”,将演员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每个级别又分“正高”和“副高”。其中,国家一级演员(简称“一级演员”)是正高级职称,相当于教授;国家二级演员是副高级职称,相当于副教授——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评上的,得在表演领域有“突出成就”,还得通过层层审核。

刘欢国家二级演员

但关键点来了:这个评定体系,最初主要针对的是“影视戏剧表演者”。你看像唐国强、李雪健、张国立这些“老戏骨”,都是一级演员,因为他们常年活跃在话剧、影视剧舞台,演技和贡献有目共睹。而音乐圈的歌手,除非跨界拍了很多戏(比如那英、孙俪都评上了一级演员),否则很少参与这个体系的评定——刘欢的代表作几乎全是音乐,他本人也多次说自己是“唱歌的”,不是“演戏的”。所以,“国家二级演员”这个头衔,对他来说更像是“跨界参与”的结果,而非专业领域的核心认证。

刘欢的“硬核实力”,根本不需要职称背书

就算抛开职称评定领域的问题,单看艺术成就,刘欢的成绩单也足以让很多人“汗颜”。1987年,他在央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拿通俗唱法季军,从此走进大众视野;1990年北京亚运会,他和韦唯合唱的亚洲雄风,成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1998年水浒传里的好汉歌,他一嗓子吼出了梁山好汉的豪气,至今被奉为“神曲”;更别说北京欢迎你奥运版里的领唱、弯弯的月亮的深情诠释……他的歌既有流行传唱度,又有艺术深度,从民族唱法到流行音乐,从古典到摇滚,几乎没有他驾驭不了的风格。

除了作为歌手,刘欢还是音乐界的“幕后大佬”——他给射雕英雄传京城十二少等几十部影视剧配乐作曲,让主题曲成了作品的“灵魂”;担任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推动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在对外经贸大学任教30多年,培养出的学生遍布乐坛,比如萨顶顶、姚贝娜都曾受他指导。这些贡献,早就超越了一个单纯“演员”的范畴,更像是中国音乐界的“活教材”和“领路人”。

为什么大家对“二级演员”这么在意?可能是“职称崇拜”在作祟

其实,公众对刘欢职称的“较真”,背后藏着一种“职称崇拜”——总喜欢用头衔、级别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比如看到“一级演员”就觉得“厉害”,“二级”就觉得“差点意思”。但在艺术领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一张证书能定义的。比如余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职称不过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比如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核心身份是“作家”,而不是什么“一级研究员”。

刘欢也是同理。他不需要“一级演员”的头衔来证明自己——每当他的歌声响起,观众就能想起;每当他在综艺里真诚点评,网友就会刷屏“刘欢老师永远的神”;每当他在讲台上分享音乐知识,学生就会受益匪浅。这些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比任何职称都更有说服力。

最后想说:艺术的价值,从来不需要职称来“分级”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明明是乐坛传奇,为何只是国家二级演员?答案很简单——因为“演员”这个身份,从来不是他的核心标签;而“国家二级演员”这个职称,也从来不是衡量他价值的尺子。就像有的人是演员,有的人是歌手,有的人是画家,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硬要用演员的职称去套一个音乐家,就像用“米”去衡量“重量”,本身就犯了范畴错误。

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从来不是刘欢的职称是多少,而是他用几十年时间,为中国音乐留下了多少经典作品;是他在幕后推动了多少音乐人才的成长;是他用音乐连接了几代人的情感。这些“无形的勋章”,比任何头衔都更闪亮。下次再听到有人讨论刘欢的职称,或许我们可以反问一句:比起他唱过的那些歌,比起他给音乐带来的改变,一个“二级演员”的头衔,真的那么重要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