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唱火上百首歌却极少公开母亲?这位"幕后老师"的故事比歌词更扎心

提起刘欢,华语乐坛的"活化石"当之无愧。好汉歌的一句"大河向东流"唱遍大江南北,弯弯的月亮旋律一响就勾起几代人的回忆。可你知道这位乐坛巨匠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从未在镜头前高调露面的女人吗?他的母亲,一个普通到扔进人堆就找不出来的老太太,却用最朴素的智慧,把刘欢从"胡同少年"推上了音乐神坛。

从"破锣嗓子"到音乐天才:母亲的耳朵比谁都"尖"

刘欢小时候可不是什么"天籁之童"。他自己总打趣,说自己的嗓音是"破锣嗓子",小时候一唱歌就被邻居阿姨开玩笑:"小欢啊,你这唱的是哪出?我家收音机跑调都没你厉害。"可偏偏是他妈,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家欢欢唱歌有灵气。"

刘欢和妈妈

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刘欢妈节衣缩食给他买了台破旧收音机。每天晚上吃完饭,母子俩就挤在炕上听广播——中央台的星期音乐会、地方台的民歌小调,刘欢跟着学,他妈就在旁边拿着本子记:"这段高音你处理得不对,应该像山涧流水,有拐弯";"这句歌词感情太浅,想想你姥姥讲过的故事,把那股子念劲儿带进去"。更绝的是,她居然带着十来岁的刘欢去拜师,人家老师说孩子嗓音条件一般,老太太咬着牙说:"老师,您就教教他,这孩子认,您教一句他学十句!"

高考报志愿的"叛逆抉择":母亲的"放手"比支持更难

1981年,刘欢面临人生第一个岔路口。当时他的数理化成绩特别好,老师和家长都建议他考清华、北大,将来当个工程师,那是"铁饭碗"。可刘欢心里惦记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要知道,那年全国就招几十个人,录取比例比考北大还难。

刘欢记得,他忐忑地把想法告诉母亲时,正在纳鞋底的手停住了。半晌,她抬头看了儿子一眼:"欢欢,你真喜欢这个?""嗯!每天不写歌就难受!"刘欢低着头,生怕母亲骂他"不务正业"。结果他妈放下活计,摸了摸他的头:"喜欢就去试试吧。考上了妈给你凑学费,考不上就回来好好念书,妈养得起。"

这句"妈养得起",刘欢记了一辈子。后来他考上北师大音乐系(当时北师大的音乐专业也是顶尖的),母亲把家里攒了多年的定期取出来,塞给他:"别省,该买琴买琴,该买乐谱买乐谱。"可她自己的羽绒服,袖口都磨出了毛边。

留学美国时的一封信:比机票票根更珍贵的"精神行囊"

1990年,刘欢获得了美国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准备去深造。那时候出国还是件天大的事,光是办手续就折腾了两个月。临走前夜,母亲塞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没塞钱,只有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写着几行字:"欢欢,到了外国别嘴馋,饭要吃热的;晚上睡觉记得盖好被子,别学你年轻那会儿光着膀子;别总想着赚钱,唱歌要对得起自己的嗓子,更要对得起听歌的人。"

刘欢把信揣在兜里,到了美国才敢打开。他说,那比自己攒了半年的歌词本还有分量。后来他在异国他乡遇到挫折——语言不通、创作瓶颈、想家到睡不着觉,就会把那封信掏出来看一遍。"就像我妈坐在我旁边,拍拍我说'孩子,挺过去'。"

成名后母亲的三条"规矩":比"经纪人"还严格的底线

刘欢火了,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星。可他母亲定了三条规矩:"不准媒体拍我""不准拿我的事炒作""回家必须先洗手"。有一次一个知名栏目想采访"刘欢成长背后的母亲",刘欢直接拒绝了:"我妈就是个普通老太太,她这辈子就想安安稳稳,您别折腾她。"

更难得的是,母亲从没找儿子要过任何东西。刘欢给家里买了大房子,她住进去就说"太大太空旷,还是我老胡同里住着舒服";给她买了名牌衣服,她往衣柜里一塞,平时还穿那件洗得发白的布棉袄。有次记者问她:"刘欢这么有出息,您是不是特骄傲?"老太太笑着摆手:"骄傲啥?他就是个孝顺孩子,跟隔壁家小明没区别。"

现在,轮到他为母亲"唱歌"

前几年刘欢在综艺里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是母亲没来得及看到他穿上燕尾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歌。其实我们都知道,母亲哪在乎这些?她在乎的,不过是几十年前那个夏夜,儿子坐在炕头给她唱新学的歌,她一边拍着扇子一边笑,说"唱得比收音机还好听"。

前几天翻看刘欢的微博,发现他晒了一张照片: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握着一张泛黄的奖状——那是他小学时"歌唱比赛"一等奖,母亲一直给收着。配文很简单:"我妈说,这比我的 Grammy 珍贵。"

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刘欢的歌总能唱进人心里。他的旋律里,有母亲的叮咛;他的歌词里,有母亲的教诲;他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背影里,都站着那个告诉他"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老太太。

所以下次再听到好汉歌的激昂、从头再来的温暖,别忘了: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只是音符的组合,更是爱的延续。就像刘欢的母亲用一辈子教会他的:成功的定义,从不是聚光灯多亮,而是心里装着多少值得守护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最动人的艺术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