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1985年的刘欢,为什么在乡村摇滚里藏着一整个时代的青春?

1985年的北京冬夜,北风刮得玻璃嗡嗡作响。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宿舍里,刘欢裹着军绿色的旧棉袄,手里那把红棉民吉他的弦已经磨得发亮。他刚听完一盘翻录的磁带——鲍勃·迪伦的 Blonde on Blonde ,里面那首 Like a Rolling Stone 像一把生锈的刀,割开了琴房里练了十年的古典乐谱。隔壁床的同学被吵醒,嘟囔着“别整这些洋玩意儿”,刘欢却把音量拧得更响:“你听这吉他,像不像咱村口老农锄地时的号子?”

刘欢1985乡村摇滚

那是中国流行乐“摸着石头过河”的年头。改革开放的窗户刚打开一道缝,港台流行歌像甜蜜蜜童年一样淌进来,但像刘欢这样的音乐学院学生,耳朵里还装着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可1985年不一样:崔健在工人体育馆唱完不是我不明白,校园里突然冒出一堆抱着吉他的“地下乐队”;电视里播放着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合唱,但刘欢更喜欢钻进胡同音像店,淘那些印着“Made in Hong Kong”的摇滚磁带。

“那时候我们管这叫‘农村包围城市’。”后来成为音乐制作人的王笑林,1985年是中国大学艺术团的键盘手,他记得第一次见刘欢弹乡村摇滚,“他左手按的和弦特别‘野’,像要把琴弦掐断,右手扫弦又带着点儿民谣的朴实,根本不像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规规矩矩’。”

刘欢1985乡村摇滚

那年刘欢22岁,刚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毕业,留校当老师。白天他给学生讲西方音乐史,晚上就抱着琴跑到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宿舍,和一帮“野路子”同学混在一起。他们翻唱老鹰乐队的Take It Easy,改编鲍勃·迪伦的Mr. Tambourine Man,甚至把陕北信天游的调子塞进乡村摇滚的框架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和弦走向,跟Knocking on Heaven's Door像不像?”刘欢当时跟同学开玩笑,“咱祖宗早就玩过‘roots rock’了!”

最疯的一次是1985年冬天,他们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小礼堂办了场“地下音乐会”。没有海报,没有赞助,就靠口口相传,来了二百多个学生。刘欢唱自己写的磨盘谣,歌词里“碾盘上的谷粒往哪儿飞,就像咱这一辈子的梦”,配上木吉他的滑音和口琴solo,底下有人哭出来。“那不是现在的‘粉丝’,是跟我们一样被卡在‘传统’和‘现代’缝隙里的年轻人。”王笑林记得,演出结束时刘欢满头大汗,抱着吉他说:“这才叫唱歌——得让人心里发痒,脸上发苦,最后又想跟着吼。”

刘欢1985乡村摇滚

现在回头看,1985年的刘欢像条“逆流而上的鱼”。当大多数歌手还在模仿邓丽君的甜腻、谭咏麟的港台风时,他却一头扎进乡村摇滚的“粗粝”里——那种用最简单的乐器讲最真故事的力量。后来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嗓子里的沙哑和力量,其实早就在1985年练就了;他给北京人在纽约配千万次的问,旋律里那股子漂泊感,也能从当年迪伦式的叙事里找到根。

可这么多年,很少有人提刘欢1985年的这段“乡村摇滚史”。他自己总笑着说“那时候就是瞎玩”,但在某个采访里,他顿了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乡村摇滚吗?因为它不装。你高兴时可以对着太阳吼,难受时可以把琴砸了——就像1985年的我们,不知道明天在哪儿,但知道手里这把琴,不能停。”

刘欢的1985,没有演唱会门票,没有排行榜冠军,只有冬夜琴房里的弦音,和二百多个年轻人跟着哼唱的调子。那藏在乡村摇滚里的青春,不像后来的金曲闪闪发光,却像老槐树的根,在时代的土壤里扎得又深又牢——直到今天,我们听他的歌,还能听见1985年的风,从弦上刮过来,带着一股子“不认命”的劲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