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刘欢在乐坛的地位,那几乎是“活化石”级别的存在。从1987年拿下的第一个全国民歌大赛冠军,到后来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我和你一首首金曲传唱几十年,他的嗓子被形容为“自带混响的音响”,他的专业素养更是圈里公认标杆——北音教授、国家一级演员,手握格莱美终身成就奖提名,去年还拿了第61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提名,这履历放哪儿都是“天花板”级别。
但鲜少人知道,2013年,刘欢突然多了一个“韩国檀国大学名誉音乐博士”的身份。这可不是随便挂名的“野鸡学位”,而是韩国檀国大学——这所韩国最早创立的综合类大学之一,破格给他的学术认可。你可能会问:“刘欢又不是学音乐的出身,他哪来‘博士’的‘学术头衔’?” 这事儿还得从韩国音乐界的“刘欢热”说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刘欢的歌就像现在的“神曲”一样火遍韩国。弯弯的月亮的韩语版被无数歌手翻唱,好汉歌旋律一响,韩国街边的大爷大妈都能跟着哼两句。韩国音乐人对他的评价更是直白:“刘欢的声音里,有东方音乐最难得的‘魂’——不是技巧的堆砌,是把每个字、每个音符都揉进骨子里的感染力。” 2010年前后,刘欢连续三年担任韩国我是歌手(原版我是歌手韩国版权引进前的音乐竞演节目)的特邀评委,他在节目里点评时说的“音乐不是比谁高音更高,是比谁能让人心里‘颤一下’”,成了韩国音乐圈的“金句”。
其实韩国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向来不是“看流量”那么简单。檀国大学当时给的理由特别实在:“刘欢先生用音乐搭建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文情怀,本身就是对‘音乐’这门学科最生动的诠释。” 更有意思的是,授予仪式上,刘欢全程用韩语致答谢词,还调侃说:“可能是唱了太多韩语版自己的歌,这‘韩语博士’算是‘以歌代读’拿到的吧?” 这话听着轻松,实则藏着他几十年来对音乐的“较真”——为了唱好意大利歌剧,他啃了三年的意大利语原文;为了研究民族音乐,跑遍了云南、贵州的村寨采风;甚至为了理解不同文化里的音乐表达,自学了法语、德语……这种对“专业”的死磕,比任何学位证书都更能服人。
可能有人会说:“一个娱乐圈的歌手,要什么博士头衔?” 但如果你了解刘欢这些年的“跨界”经历,可能会改观。除了唱歌,他还在北师大教了20年书,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成了中流砥柱;他主持的中国好声音,前几季的点评总能点到“专业痛处”——有次学员飙高音,他直接打断:“你声音是挺亮,但你知道为什么老感觉飘吗?因为你气没沉下去,唱歌先学‘做人’,先学‘稳’。” 这种从“舞台”到“讲台”,从“实践”到“理论”的贯通,不正是“博士”该有的“治学精神”吗?
如今十年过去,“韩国博士”的光环早就被刘欢的音乐作品盖了过去,但这件事却成了中韩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拿个博士头衔,但如果有人用一生的热爱和坚持,把“音乐”二字做到极致,那跨过山海的认可,也算是实至名归。
你看,刘欢这哪是“多了一个博士头衔”,明明是用一辈子的歌,给自己唱了顶“无冕的博士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