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唱过那么多经典歌,可你知道哪些是他的“原创”吗?

话说回来,提起刘欢,乐坛里谁不知道他那把“金嗓子”?从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到弯弯的月亮里“远古的呼唤”的深情,他的歌能让你跟着哼,也能让你跟着沉默。但最近后台常有朋友问:“刘欢唱了这么多歌,哪些是他自己原版的,哪些又是翻唱别人的?”这话问得妙——毕竟有些歌,我们听了二十年,总觉得“就该是刘欢唱的”,可转头一查,原唱竟另有其人。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刘欢的“原唱地图”里,哪些是他的“自留地”,哪些又是他“开垦别人荒地”的经典。

刘欢的歌曲的原唱是谁

先说个大实话:刘欢的歌,为啥总让人觉得“原唱是他”?

刘欢在乐坛的地位,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宗师级人物”——不是靠流量,靠的是实打实的实力和艺术坚持。1987年,少年壮志不言愁一出来,他一开口就震住了全国:“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这首歌后来成了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也是他作为“原唱”的“封神作”之一。那会儿的他,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声音里既有年轻的热血,又有难得的厚重感,像陈年的酒,一开瓶就醉人。

刘欢的歌曲的原唱是谁

可后来,他唱的弯弯的月亮北京胡同从头再来,总有人脱口而出:“这不是刘欢的歌吗?”其实啊,这里面有个“经典悖论”:好歌手的翻唱,能让原作“重生”。比如1989年,陈汝佳在电视歌声 专辑里唱了弯弯的月亮,当时也火遍大江南北;但刘欢1993年在中国力量 音乐会上重新演绎,加了些口语化的处理和情感铺垫,比如那句“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就像在你耳边轻声说话,一下子把月亮的思念、时光的无奈,揉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久而久之,我们记住的是刘欢的版本,反而忘了原唱是谁——这不是他的“错”,恰恰是他作为“歌者”的魔力:他用声音让歌曲长进了听众的骨血里。

误认率最高的两首“刘欢原唱”,其实他是个“优秀演绎者”

刘欢的歌曲的原唱是谁

第一首:好汉歌——他是“领唱”,不是“原创者”

谁能想到,唱了20年好汉歌的刘欢,其实并不是词曲作者?这首歌1998年作为水浒传主题曲出现,钱勇强作曲、易茗填词,刘欢担任演唱。但你仔细听他的版本开头:“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那股子江湖气、市井味,像是从酒馆里飘出来的,又像是梁山好汉们在你耳边拍着桌子唱——这就是刘欢的“魔力”,他把民间小调的韵味和流行音乐的节奏捏合在一起,让千年前的好汉“活”了过来。后来很多人翻唱,要么太“文雅”,要么太“嘶吼”,怎么都缺了刘欢那股“人间烟火气”。所以啊,虽然不是原唱,但他让好汉歌成了“无法超越的版本”。

第二首:千万次的问——这首歌,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吗?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火遍全国,主题曲千万次的问一出来,刘欢的高音像把刀,直接刺进观众心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多少人以为这首歌是刘欢的“原创”,其实它是冯小刚和王志强为剧情写的歌。刘欢的演绎,把剧中王起明在美国的挣扎、思念、不甘,都揉进了歌声里——那句“可你却并不在意,我始终在向你靠近”,唱的不是爱情,是一个时代的“闯荡者”的心声。后来他在歌手舞台上重新演唱,加了段英文Rap,把个人经历和歌曲情感绑得更紧,听的人直呼“头皮发麻”。你看,好歌手和歌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互相成就”。

那刘欢真正的“原唱代表作”,藏着他的音乐态度

说到“原唱”,绕不开他早年的“作品集”。1985年,22岁的刘欢参加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唱了一首沙漠驼铃,虽然没拿冠军,但那带着西北风情的嗓音,让评委和观众都记住了这个北京小伙。1987年,少年壮志不言愁爆发,这首歌成了“警察”的代名词,直到今天,警察队伍里还有很多人会唱——因为刘欢唱出了普通人的“英雄梦”:不是无所不能,只是“历经坎坷依然向前”。

1990年,他为北京亚运会唱了亚洲雄风,那句“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至今还能在运动会上听到;1997年,香港回归,他站在舞台上唱公元1997,那声音里有激动,有感慨,像在给历史“写诗”。这些歌,都是他“原唱”的“压舱石”——没有刻意的炫技,只有对音乐的敬畏,对时代的回应。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纠结“原唱”和“翻唱”?

说到底,我们听的从来不只是“一首歌”,而是一个歌手的“灵魂”。刘欢的翻唱,不是“复制粘贴”,而是“二次创作”;他的原唱,也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时代回声”。就像弯弯的月亮,陈汝佳的原版像一幅画,刘欢的版本像一首诗,各有各的好,但我们都记住了——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里的某个角落。

所以啊,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必纠结“这是不是他原创的”。你只需要打开音响,听他用声音告诉你: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热爱,什么是歌者的“人间值得”。毕竟,能让一首歌“活”几十年的人,本身就是“原唱”级别的传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