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的好汉歌在橘子洲头的烟花下响起,长沙的夜空里飘的是歌声,还是几代人的青春回响?

在长沙这座城市,音乐从来不是舞台上的独奏,而是湘江边的合唱,是茶颜悦色排队长队时的bgm,是解放西的晚风里藏不住的哼唱。而刘欢的名字,就像藏在老街区青砖缝里的一张旧唱片,拨开浮土,依旧是那个能让全城跟着拍手和声的“国民歌王”。

刘欢 长沙

你知道吗?刘欢和长沙的缘分,早不止于演唱会

很多人对刘欢的记忆,是春晚舞台上好汉歌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的深情,或是歌手里带着学生气的金丝眼镜。但长沙人说起他,总带着点“自家亲戚”的亲切——毕竟这座城市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有故事的歌”最执着的偏爱。

刘欢 长沙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刘欢的磁带就在长沙的书店里卖得脱销。坡子街音像店的老板娘还记得,那时放学后的孩子们攒着零花钱,买的不是周杰伦,而是刘欢的千万次的问,“‘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唱得我们这些伢子都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后来他来长沙商演,场馆外挤着没买到票的歌迷,跟着舞台旋律合唱到深夜,保安大叔都摇头:“长沙人听歌,是听进骨子里的。”

去年刘欢在长沙的演唱会,开场前三小时外场就堵成了停车场。有个穿高中校服的姑娘举着灯牌,上面写着“刘欢老师,我奶奶说20年前您在长沙唱弯弯的月亮,她现在还想听”。台上刘欢看到,笑着调整了话筒高度:“今天不光给你们唱,也给所有有回忆的长沙人唱。”

刘欢 长沙

长沙为什么总被刘欢的歌“拿捏”?

长沙人的“乐感”,是刻在基因里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瑟告诉我们,两千年前的湖湘先民就知道用音符记录生活;火宫殿的戏台上,花鼓戏的唱腔和刘欢的流行歌,其实都在讲同一个故事——把日子过成歌。

刘欢的歌,从来不是华丽的炫技,而是像湘江的水一样,有深度又有温度。好汉歌里的江湖气,恰似长沙人吃得苦、耐得烦的韧劲;从头再来里的沧桑感,又像火宫殿的臭豆腐,外焦里嫩,嚼着嚼眼里就有故事。长沙人爱热闹,也爱深情;爱新潮,也守得住老根,而刘欢的歌,刚好卡在这中间——年轻人在他的歌里听见热血,中年人听见岁月,老人却听见了年轻时的自己。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在长沙听刘欢,像是在和爷爷喝酒。他唱一句,你敬一杯,喝到眼泪就流下来了。”配图是江边的大桥,路灯在江面上拉出长长的光,远处飘来若有若无的千万次的问。

当“国民歌王”遇见“网红长沙”,碰撞出的是情怀还是新潮?

这些年长沙成了“网红城市”,但长沙人最清楚,这座城市的底气从不是网红奶茶,而是藏在老巷子里的烟火气,是藏在歌里的江湖气。刘欢的到来,像给这团火添了块炭——没刻意营销,票却秒罄;没请流量站台,却让全城都在讨论“我们和刘欢的故事”。

演唱会当天,黄兴路步行街的大屏幕转播着现场画面,卖糖油坨子的阿姨都跟着哼“大河向东流”,穿汉服的小姐姐举着灯牌蹦迪,连外卖小哥都把电动车停在路边,扒着栏杆听完相约九八。有媒体说这是“情怀杀”,但长沙人摇摇头:“这不是情怀,是刘欢的歌,本来就活在我们每天的油盐酱醋里。”

散场时,听到一对父女的对话。爸爸问:“为什么这么多叔叔阿姨都哭了?”女儿说:“因为他们刘欢叔叔的歌,唱的是他们的青春啊。”爸爸笑了:“那等你长大了,叔叔可能还在唱,到时候我们一起听。”

橘子洲头的头班渡船上,有老人用收音机放着刘欢的歌;文和友的复古打字机旁,年轻人用抖音翻唱弯弯的月亮;就连深夜的烧烤摊,酒杯碰在一起的声音,都像是在给某句歌词打拍子。

或许这就是刘欢和长沙的缘分——他不是来“开演唱会”的,他是来“赴一场二十年之约”的。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岳麓山上,湘江边的晨练者跟着好汉歌打太极时,你会突然明白:有些歌,从来不会过时,因为它们唱的是一个城市的魂,是一群人走不完的青春路。

下次再在长沙街头听见刘欢的歌,你会停下脚步吗?也许不用大声唱出来,但心里肯定会跟着默念一句:“哦,是老朋友来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