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凭什么不靠脸吃饭?娱乐圈的“丑”,到底是谁在定义?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颜值即正义”几乎成了默认的潜规则——男明星得有精致的下颌线,女明星得有标准的网红脸,仿佛少了这张“入场券”,就注定与主角无缘。可偏偏有一个人,顶着“沧桑大叔”“不帅”的标签,却在演艺圈和音乐圈都活成了传奇。他,就是刘欢。

刘欢 演员丑

一、当“丑”成了标签,他却用“实力”撕碎了偏见

第一次有人评价刘欢“丑”,大概是在他刚成名那会儿。浓密的眉毛、发福的脸庞、不算立体的五官,放在偶像扎堆的80年代,确实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帅哥”。可偏偏就是这个“不帅”的人,唱红了千万次的问好汉歌,用一把厚实的嗓音征服了整个华语乐坛。

刘欢 演员丑

后来他演戏,更多人摇头:“刘欢?演戏?他那脸,能演得了主角?” 但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愣是被他演成了活生生的“中国式奋斗者”——北京的贫嘴、纽约的迷茫、对家庭的愧疚、对事业的野心,全被他用松弛又真实的方式揉进了角色的皱纹里。观众忘了他是“歌手刘欢”,只记得那个在纽约唐人街餐馆打工,一边刷盘子一边哼着歌的王启明。

你说他“丑”?可他演的每个角色都像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你能说甄嬛传里老谋深算的苏培盛丑吗?那双看透后宫算计的眼睛,那句“奴才这心里,就跟明镜似的”,早让这个角色成了经典。你甚至会觉得,如果换成一个“帅哥”,苏培盛反而少了那份市侩又忠厚的烟火气。

二、娱乐圈的“丑”,到底是门槛还是特色?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颜值即正义”的案例:几十部剧用的都是一个表情的“面瘫男神”,靠修图撑场面的“仙女姐姐”,演技不行没关系,有颜值就能代言、番位、圈粉。可观众的眼睛真的瞎了吗?

前阵子有部新剧,主演颜值爆表,可演技尴尬得让人出戏,弹幕里全是“演技跟不上颜值,可惜了”。反观一些“丑得有特色”的演员,像黄渤、徐峥、于和伟,哪个不是靠角色站稳脚跟?黄渤在疯狂的石头里演黑皮,满嘴方言、贼眉鼠眼,可哪个观众记不住这个“倒霉蛋”?于和伟演曹操,被观众调侃“于老师今天是不是又胖了”,可他演的曹操奸诈又深情,连甩袖子都带着“枭雄味”。

回过头看刘欢,他早就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演员的“颜值”从来不是脸蛋的精致,而是角色的可信度。 他的“丑”,是生活的真实感——是王启明为了生存弯下的腰,是苏培盛在后宫周旋时的眼角皱纹,是一个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褶皱。这些“丑”,恰恰是角色最动人的地方。

三、我们到底该追“颜值”,还是追“演员的魂”?

现在的娱乐圈,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新演员出道,首先被问的不是“你会演戏吗”,而是“你肯不肯为戏减肥”“你愿意素颜出镜吗”。仿佛只要够瘦、够美,就能包打天下。可人世间里,雷佳音演的周秉义,从青年到老年,白头发、皱纹一个没少,可观众为什么感动?因为他演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无奈;繁花里,胡歌演的宝总,西装革履却眼神沧桑,哪个冲着“男神”去看剧的人,最后没被他的演技折服?

刘欢早就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演员,是“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 他可以在好汉歌里豪迈地唱“大河向东流”,也可以在甄嬛传里卑微地给主子请安;他可以是舞台上的歌神,也可以是镜头下的“小人物”。他的魅力,从来不是来自一张“完美”的脸,而是来自他对每个角色的“较真”——为了演好王启明,他去美国体验底层华人的生活;为了演好苏培盛,他把甄嬛传剧本翻了十几遍,琢磨每个动作背后的心思。

说到底,观众要的从来不是“帅哥美女”,而是“好演员”。 颜值会老,演技却能越磨越亮;脸蛋会变,角色却能永远活在观众心里。就像刘欢,现在提起他,人们想的不是他“帅不帅”,而是他唱的歌、演的角色,以及那些年他用实力告诉我们:在娱乐圈,“丑”从来不是原罪,无趣才是;“颜值”从不是资本,骨气才是。

下次再有人说“刘欢丑”,你可以反问他:“你知道他唱的弯弯的月亮,让多少海外游子哭着回家吗?你知道他演的王启明,让多少北漂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比起那些空有颜值的‘花瓶’,这样的‘丑’,不值得被记住一辈子吗?”

毕竟,好演员的脸,是角色给的妆;而观众的记性,是作品给的烙印。你说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