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难道刘欢的成都“情结”,藏在那碗串串香里?

去年冬天,成都少陵路的“老味道”串串店老板老杨,总爱跟客人念叨:“你们晓得不,当年刘欢来吃串串,连汤都喝了!”这个从东北来的大嗓门男人,说起十年前的旧事,眼睛会发亮——那天他本打算打烊,却被朋友硬拉来“帮个忙”:陪一位“重量级朋友”吃顿便饭。推开门时,他看见那个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男人,正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自己搬了张小板凳坐店门口,对着晚上的街口发呆。

刘欢 成都

“老板,来份中辣,多放折耳根。”男人抬头笑,眼睛弯成月牙。老杨后来才知道,这是刘欢第一次来成都,随行的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刘老师,您这‘大明星’坐路边摊,被拍了怎么办?”他却摆摆手:“成都不就这样?我吃串串,你拍你的。”那天晚上,他连吃了二十串牛肉、五串郡肝,还跟旁边桌的大学生抢着加了三次毛肚。临走时,他指着店门口的梧桐树说:“这树,像我们老家胡同的槐树,有烟火气。”

从“舞台王者”到“街边食客”:刘欢的成都“松弛感”

刘欢 成都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和成都的缘分,远不止一碗串串。2015年,他在成都开演唱会,候场时总爱去后台的窗户边“偷看”观众场。那天刚好下雨,他看见穿雨衣的歌迷举着灯牌,灯牌上写着“刘老师,我们给您带了热茶”。“我当时就想,这些人啊,比我的旋律还动人。”他在后来的采访里说,成都的歌迷“不一样”——他们不会尖叫着要签名,而是会在散场后,静静地站在剧场外,等他出来时笑着说“刘老师,路上小心”。

更让他在意的是成都的“慢”。有次他宽窄巷子的茶馆里听评书,一坐就是一下午。说书人李伯记得,刘欢那天听得入神,中间去洗手间回来,还带了瓶矿泉水给李伯。“他说‘李老师,您辛苦,润润喉’。现在哪还有明星愿意坐茶馆听评书?”李伯笑着说,“他跟我们坐一排,剥瓜子,喝茶,跟我们聊红楼梦里王熙凤的管家本事,一点都不像个‘大人物’。”

“成都是我的‘避风港’”:音乐里的成都印记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这些年写歌,总带着点“成都味”。2018年,他为纪录片天府之国写主题曲,开头那段钢琴旋律,他反复修改了半个月。“我想起成都的雨,落在锦江上,碎成一片片。”他在工作室里跟作曲家说,“要软,但要有点韧劲,像成都人的性格。”后来录这首歌时,他特意让录音师加了点茶馆里的背景音——盖碗碰撞声、远处传来的川剧帮腔。“那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成都。”

还有那首从头再来,很多人不知道,初稿的灵感来自成都在灾后重建时的场景。“我在成都见过太多普通人,失去一切后,还能在路边支起摊子卖担担面。他们眼里那种‘没什么大不了’的劲儿,就是这首歌的灵魂。”他说,“成都教会我的,是看透生活的难,依然热爱生活。”

二十年未变:成都人为什么总把刘欢当“自己人”?

今年夏天,刘欢的新歌烟火人间上线,封面图是他宽巷子的背影——穿着白T恤,背着双肩包,手里提着两袋叶儿粑。成都网友纷纷留言:“这不是我家隔壁王大爷吗?”“老刘,叶儿粑好不好吃?”“下次来吃串串,老板给你免单!”

为什么成都人能把一位“殿堂级歌手”当成“老熟人”?或许是因为,刘欢在成都从没戴过“明星”的面具。他会在菜市场跟婆婆砍价,会在地铁上给阿姨让座,会在深夜的烧烤摊跟年轻人聊“最近在听什么歌”。他曾说:“成都是个能让你‘变回自己’的地方。在这里,你不用是刘欢,你只是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如今,少路那家串串店还在,老板老杨依然会在晚上搬张小板凳坐在门口。他说:“刘欢再来,我还给他留位置——串串要中辣,多放折耳根,汤得喝完。”而刘欢的手机里,存着十年前在成都拍的照片:梧桐树下,他笑得像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串冒油的牛肉,背景是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

或许,这就是成都与刘欢之间的秘密:他爱这里的烟火,这里的人也爱他的真诚——毕竟,能放下身段陪你吃串串、听评书、逛菜市场的明星,又怎么会不让人惦记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