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华语乐坛常青树”刘遇上“黑马”徐海星,是偶然的节目碰撞,还是音乐基因的必然共鸣?

提到刘欢,华语乐坛几乎无人不晓——那个嗓音醇厚如陈年佳酿,用弯弯的月亮唱尽江南烟雨,用千万次的问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男人,早已从“歌者”变成了一个时代的音乐符号。但如果说这个舞台上还有哪个名字,能让他停下脚步多看两眼,或许很多人会想不到那个曾在选秀节目中带着青涩却爆发惊人能量的徐海星。

刘欢 徐海星

刘欢的“耳朵”,从不识“流量密码”

在综艺选秀泛滥的年代,刘欢的评委席总透着一股“不合时宜”的较真。当所有人都追逐着高音炫技、话题炒作时,他却总在选手的演唱里抠细节:“这个转音是不是太刻意了?”“歌词的情感有没有走偏?”有人说他“太严格”,但徐海星在他这里,却意外得到了一句“难得的干净”。

刘欢 徐海星

那是在某档音乐节目里,徐海星抱着一把旧吉他,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歌。没有华丽的编曲,没有炫目的技巧,就是一把吉他,一段旋律,像是在深夜里对着朋友轻轻倾诉。唱到副歌时,她的声音微微发颤,眼眶却始终没红,倔强里带着一种“就算没人懂我也唱”的拧巴。台下的其他评委还在讨论“商业性”“市场接受度”,刘欢却突然抬手打断:“等等,这首歌……你写的?”

徐海星点点头,有点紧张:“嗯,去年冬天,我奶奶生病了,想家的时候写的。”空气安静了几秒,刘欢的眉头舒展开来,轻轻拍了拍桌子:“现在啊,能写出这种‘有血有肉’歌的年轻人,不多了。”那一刻,他看徐海星的眼神,像看到一个年轻时的自己——那个1987年凭借少年壮志不言愁横空出世,却始终坚持“音乐要说人话”的青年歌手。

后来节目组播出的花絮里,刘欢私下跟导演组说:“这姑娘的声音里,有‘真’。现在太多人唱歌,技巧比情感多,聪明比真心多。”这八个字,或许就是他对徐海星最高的评价。

徐海星的“倔”,藏着不被看见的“发光体”

比起刘欢的“国民度”,徐海星更像一个“隐秘的发光体”。很多人是通过那档选秀节目认识她的,却不知道她从小就泡在音乐里——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却省吃俭用给她买吉他;大学读的会计,课余时间都在写歌、跑小酒吧;毕业后的第一笔工资,没买新衣服,而是买了一套二手录音设备。

选秀舞台上,她也曾被质疑“声音不够响”“不够有冲击力”。面对镜头,她笑得有点尴尬,但还是认认真真解释:“我可能唱不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歌,但我只想唱那些能让人心里‘动一下’的歌。”后来淘汰时,她鞠了个躬,说:“谢谢你们听我唱完。”台下,刘欢带头鼓了掌,掌声比任何点评都响。

很多人说徐海星“幸运”,遇到了“慧眼识珠”的刘欢。但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的“耳朵”里藏着一杆秤——秤的不是流量,不是人气,是“有没有把音乐当回事,有没有把自己当回事”。就像当年他力推好汉歌,不是因为旋律高亢,而是因为那里面藏着普通人的豪情与侠气;如今他欣赏徐海星,也不是因为她唱得多完美,而是因为她的歌里有“人味儿”——那种对生活的敏感,对情感的真实,对音乐的执着,是再精妙的包装也装不出来的。

音乐这条路,从来都是“真”字当头

刘欢和徐海星,一个站在华语乐坛的顶端,一个还在为音乐梦想小步奔跑,看似隔着遥远的距离,却在音乐的DNA里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信:好的音乐,不需要“表演”,只需要“倾诉”;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音高,而是心里的话。

刘欢曾在一档访谈里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好歌唱给大家听,帮好歌找到听众。”徐海星的微博签名很简单:“写歌,唱歌,等懂的人。”一个在“给”,一个在“等”,却在音乐的长河里,意外地找到了彼此的影子。

或许这就是音乐最奇妙的地方——它无关名气,无关背景,只关乎你是否愿意用最纯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音符。当刘欢的醇厚遇上徐海星的清澈,就像两股清流汇入江河,告诉我们:在这个流量喧嚣的时代,总有人会为一首“用心的歌”停下脚步,也总有人愿意用一辈子,去唱一首“真诚的歌”。

这大概就是音乐最动人的“双向奔赴”吧——你唱你的认真,我听我的感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