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说流量是快餐文化的刘欢,怎么成了年轻艺人的‘真香’导师?”

在娱乐圈这个速食年代,能把“坚持”二字熬成金字招牌的,掰着手指数可能都没几个。刘欢绝对算一个。记得十几年前采访,被问起对流量小生的看法,他直言不讳:“音乐是沉下心来的事,那些靠热搜和绯闻撑起来的‘爆红’,能留下的东西有多少?”这话当时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也让不少“流量派”粉丝心里犯嘀咕:这位乐坛“定海神针”,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当“刘欢”和“流量”这两个词再次被绑在一起时,全网却集体按下了“点赞键”。

从“不屑”到“真香”:他到底转变了什么?

刘欢 打脸

要说刘欢“打脸”,最先跳进很多人脑子里的,可能是这两年声生不息·宝岛季歌手这些音乐综艺里,他对待年轻艺人的态度。

记得声生不息里,有位年轻歌手改编了一首经典老歌,为了“抓耳”加了不少电子元素,结果唱得既跑了调又丢了原曲的魂。后台休息时,这个歌手忐忑地凑到刘欢身边,以为会被“教育”一通。结果刘欢没先说技术,反而先问他:“你唱这首歌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情绪,还是观众的反应?”

那年轻人愣住了,小声说:“怕他们觉得 boring。”刘欢笑了,拍拍他的肩膀:“怕让他们觉得 boring,所以自己先慌了?音乐是自己的事,先把‘自己’立住了,别人才能被你立住。这些花哨的,只能是锦上添花,别让它成了绊脚石。”

后来这期节目播出,镜头扫过刘欢说话时温和却坚定的眼神,弹幕里突然飘过一大串“我收回之前的话,刘欢老师才是真懂流量的人”“原来流量和实力,真的可以不冲突?”

还有一次,有个00后rapper写了一首关于“网络暴力”的歌,旋律很燥,歌词却全是“攻击”“报复”这样的词。节目组私下劝刘欢,怕这种“负能量”引发争议。他却拿着词稿问那rapper:“你想让大家记住你的愤怒,还是记住你的思考?愤怒能带来共鸣,但思考才能留下东西。别让流量带着你跑,你试着带着流量走,好不好?”

后来那首歌改了,加了段bridge,是轻柔的钢琴伴奏,rapper把自己的故事慢慢讲出来,唱到眼眶都红了。那一期节目,那首歌的播放量直接冲上了热搜,评论区有人说:“原来rapper也可以这么温柔”“刘欢老师教会他,真正的酷是带着温度的”。

你看,他当年说“流量是快餐”,从来没说“流量是洪水猛兽”。他打的从来不是“流量”的脸,而是那些把“流量”当成唯一标准、把“快”当成“捷径”的浮躁。

那些被误解的“耿直”,其实是“真”

其实刘欢的“打脸”,早就有迹可循。十年前他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有个学员为了“博眼球”,唱了一首改编得面目全非的流行歌,还在台上哭诉自己“追梦有多难”。结果刘欢直接按了红灯,平静地说:“你的难我理解,但音乐不是‘卖惨’,是把你的难变成能打动别人的力量。现在这样,只是在消费自己的‘难’,不是创作。”

当时很多人骂他“太冷酷”“没人情”,可后来那个学员私下说:“刘欢老师后来单独找我聊,说‘你声音条件那么好,别走捷径,踏踏实实写歌,我等你’。现在我真的写了好几首能拿得出手的歌,才明白他当时按红灯,不是否定我,是怕我把自己走窄了。”

他好像总这样。不藏着掖着,不搞“人情世故”。你说他“耿直”?不,他只是把“专业”和“真诚”看得比什么都重。在他眼里,音乐没高低贵贱,但有好坏之分;艺人没咖咖大小之分,但有态度高低之别。

凭什么他是“打脸”赢家?因为“底色”从没变

有人说,刘欢这是“与时俱进”。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骨子里的东西,几十年从没变过。

早年他唱弯弯的月亮千万次地问,红遍大江南北,可他从不接商演,不炒绯闻,反而跑去大学当老师,带着学生搞音乐;后来身体发福,有人说他“过气”,他却笑着说“过气就过气,写歌不靠脸”;近年来他偶尔上综艺,永远记得带自己的水杯,永远在讨论音乐时眼睛发亮,永远会认真听每个选手说完,哪怕对方说得语无伦次。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是他和几个年轻音乐人聊天,有人问他:“刘欢老师,现在都说‘短视频毁掉音乐’,您怎么看?”他没直接回答,而是拿出手机,点开某音上一个粉丝拍的“盲人歌手用手机弹唱”的视频,说:“你看,平台让更多普通人有了展示音乐的机会,这不是好事吗?只是我们自己,要能在‘快’里守得住‘慢’。短视频能让音乐‘跑得快’,但只有好的音乐,才能‘跑得远’。”

视频底下有一条评论被赞了好几万:“原来真正的高手,不是站在流量对立面,而是带着流量,一起去往更好的地方。”

说到底,刘欢的“打脸”,从来都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对“初心”的坚持。他当年“不屑”的,从来不是“流量”这个形式,而是“流量至上”的内核;他现在“接纳”的,也从来不是“低头”,而是“带着流量走正道”的底气。

在这个今天立flag明天就塌房的娱乐圈,有人用“人设”换流量,有人用“套路”换热度,而刘欢,用几十年的“真”和“诚”,告诉我们:真正能“打脸”质疑的,从来不是嘴上的话术,而是脚下的路,和心里的光。

所以再回头看那个问题:“说流量是快餐文化的刘欢,怎么成了年轻艺人的‘真香’导师?”

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他从没把流量当敌人,只把“烂”当对手。他用行动证明,所谓的“打脸”,不过是那些“聪明人”不懂:真正的艺术家,从不需要靠“对立”来证明自己,他们的价值,早就刻在了作品里,刻在了时间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