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局华北公司”,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些矗立在城市天际线的地标建筑,或是纵横交错的基建工程。但翻开员工刘欢佳的简历,你会忍不住眨眨眼——这真的是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履历吗?从校园舞台到项目一线,从跨界志愿者到短视频创作者,他用“斜杠”标签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长出了一片不一样的“绿植”。
从“文艺青年”到“工程人”:简历里的第一场“反差萌”
“2018年入职时,HR都问我确定要来施工单位吗?”刘欢佳笑着回忆。这份简历的开篇,确实带着点“叛逆”:大学四年他主修土木工程,辅修戏剧影视文学,毕业时手握保研资格却放弃了,“总觉得工程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没想到现在它们天天在我手里‘打结’。”
八局华北公司的项目遍布全国,刘欢佳的第一个任务是在河北的一个高铁站项目实习。白天跟着师傅扛仪器、测数据,晚上就在宿舍写剧本、剪视频。“同事们笑我‘不务正业’,但我想,能不能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讲工程人的故事?”于是他的简历里多了个特别的作品栏:我在高铁站修“时光隧道”,一部用工地素材拍的微电影,把混凝土浇筑的过程比作“浇筑时光”,把钢筋绑扎的节奏剪成“交响乐”,意外在公司年会上拿了“最佳创意奖”。
“原来不是我们不讲故事,是没人找到讲故事的‘切口’。”刘欢佳说,这场“反差”让他明白,工程人的浪漫,藏在地下的桩基里,也藏在镜头下的光影里。
简历上的“跨界实验”:当工程遇上公益,会是怎样?
翻到简历的“社会经历”部分,更让人意外:2020年疫情期间,他发起“工地图书角”项目,把项目部的废旧集装箱改造成图书馆,为工友和附近孩子募集图书2000多册;2022年河南暴雨,他带着团队连夜制作防汛自救工程指南短视频,用BGM和动画演示,播放量破百万……“这些好像和‘工程’无关,但我觉得工程不只是盖房子,更是‘盖’起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最特别的是“乡村建筑启蒙”计划。他利用周末时间,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建筑课”,用乐高搭桥梁,用树枝盖小房子。“有个孩子问我‘叔叔,我们村的路能像地铁一样快吗?’”刘欢佳说,“那一刻突然懂了,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是孩子们眼里的光。”这些经历被他认真地写在简历里,“因为技术能建高楼,但只有温度能建‘家’。”
“斜杠”还是“分心”?他的简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在刘欢佳的简历上多了个标签:工程博主/短视频导演。他的账号“欢佳的工地日志”,没有“高大上”的技术术语,只有“今天打混凝土被晒成了‘黑炭头’”“师傅教我扎钢筋的手比绣花还稳”这样的日常视频,却吸引了20多万粉丝。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简历太“花”,但他用结果说话:去年他凭借短视频30天建一座桥,把项目的施工流程讲得通俗易懂,为公司赢得了客户信任;“工地图书角”项目被集团评为“年度最佳公益案例”;就连那些“跨界”经历,也让他学会用用户思维做工程——比如在设计图纸时,他会下意识考虑“这个阳台能摆多少多肉?”“这个动线方便推婴儿车吗?”
“好的工程简历,不该只有‘项目数量’‘获奖等级’,更该有人物的温度和成长的轨迹。”刘欢佳说,“当别人把简历当成‘说明书’时,我更想让它变成‘故事集’——讲一个工程人如何把热爱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温度。”
如今再看刘欢佳的简历,你会发现它像一本“成长札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印记,有从“工程”到“生活”的延伸,更有从“盖房子”到“盖人心”的蜕变。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简历——不定义你“应该”是谁,而是记录你“正在成为”谁。而那些藏在钢筋水泥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