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一首人在囧途,为什么成了刘欢歌声里最“接地气”的意外?

春运的车站里,拖着行李箱的人潮里总飘着几句熟悉的调子:“出发啦,最好的安排……”不是好汉歌的高亢,也不是弯弯的月亮的深情,是带着点疲惫、又藏着点期待的烟火气。2009年的人在囧途里,徐峥的王薄和李成功的红围巾一路吵吵闹闹,可不少人说,比这对冤家更能戳中人心的,是那首插曲——人在囧途。而唱这首歌的人,是刘欢。

人在囧途歌曲刘欢

你有没有觉得怪?在大家的印象里,刘欢的声音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大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苍凉,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甚至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里,他一开口就是“天空的幽蓝”般的厚重。可怎么到了人在囧途,这嗓子突然就“蹲下来”了?像邻家大哥拍着你肩膀说“别急,快到了”。

有人说,这歌“不像刘欢”。可偏偏就是这个“不像”,让它在10多年后还在归途的路上飘着。

人在囧途歌曲刘欢

电影里的一根稻草:导演要的不是“神曲”,是唠家常

2009年的人在囧途其实是个“意外之作”。导演叶伟民后来采访说,最初没敢想它会火——小成本、公路片、两个性格迥异的男人一路捅娄子,哪条“爆款公式”里都没它。可偏偏,它把春运里最真实的狼狈拍出来了:误了车的窘迫,挤火车的狼狈,连买票都要排长队的烦躁……

人在囧途歌曲刘欢

“电影里的人物都在‘囧’,音乐就不能‘端着’。”叶伟民说,当时给配乐团队提了三个字:“要家常”。不能太悲,观众已经够苦了;不能太欢,显得假;得像赶路时在路边小店里听到的歌,带着点生活的毛边。

他们找了刘欢。你知道,找刘欢唱电影主题曲,在当时几乎是“大制作”的标配——大明宫词里太平词的空灵,甄嬛传里凤凰于飞的婉转,他总能把歌唱出“史诗感”。可这次,叶伟民拿着剧本找到刘欢,没说“要神曲”,只说:“刘老师,这歌得像李成功在机场给老婆打电话时,心里嘀咕的那几句。”

刘欢看完剧本,沉默了一会儿。他说:“李成功啊,那是个被生活追着跑的人,西装革履,其实心里慌得很。这歌,不能让他‘唱’出来,得让他‘念’出来。”

录音棚里的“去技巧”:刘欢把“高音”揉成了“叹气”

小柯写人在囧途的旋律时,原本想写成舒缓的民谣。“桥段来来回回,就是想表达‘在路上’的感觉——出发时的期待,途中的疲惫,还有对‘目的地’的执念。”他拿到曲谱时,刘欢已经在录音棚等了。

没有钢琴伴奏,刘欢先清唱了一遍。小柯记得,那不像“唱”,像在讲一个故事:“我记得那天他穿个运动服,没戴麦克风,声音不大,可每个字都砸在歌词上。”原歌词里有句“每一次伤心,就当作梦醒了”,刘欢唱到“梦醒了”时,没像平时那样拉长音,反而微微叹了口气,尾音往下坠,像真的刚从一场梦里缓过神。

“刘老师,这低音要不要再……”编刚开口,刘欢摆摆手:“高音是武器,可李成功没武器啊。他就是个普通人,累了就想叹口气,你让他怎么飙高音?”

后来录音时,刘欢甚至要求关掉监听里的混响。“太干净了不像真的。”他说,“就得有点杂音,像在火车站里说话,远处有火车鸣笛,自己嘴里还有点热气的声音。”那些你以为是“瑕疵”的喘息、尾音里的轻微沙哑,其实是刘欢故意留下的——他琢磨过,春运的人,谁不是嗓子喊哑了、腿走累了?

最“不像刘欢”的刘欢:他比我们都懂“囧”里的甜

人在囧途火了之后,很多人说“颠覆了刘欢的形象”。可刘欢自己不觉得:“我从来不是只唱‘大歌’的人。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我唱民歌也唱民歌,唱爵士也唱爵士,不过是后来大家记住了那些‘大’的。”

倒是电影里的那句“出发啦,最好的安排”,成了他自己的座右铭。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接这么“朴素”的歌?他说:“你以为‘接地气’是放下身段?不,是把自己和观众摆在一个桌子上。你‘囧’过,我也‘囧’过,凭什么我不能唱给你听?”

你看,这首歌最厉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刘欢的技巧,是“真诚”。它没告诉你“加油,你一定会成功”,它只说“没关系,大家都一样,慢慢来”。就像李成功和王宝强最后在机场抱头痛哭,不是为了多煽情,是憋了一路的委屈终于找到了出口——而这首歌,就是那个出口。

现在再听人在囧途,还是会想起自己第一次春运的样子:挤在人群里,手机里放着这首歌,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和心里那句“快到了吧”的念叨。刘欢的嗓子依旧厚重,可这一次,他没站在舞台上,他就在你身边,像那个愿意帮你拎行李箱的陌生人,笑着说:“别急,最好的安排,就在下个路口。”

原来最厉害的“艺术家”,不是永远站在高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蹲下来,和普通人一起,看看脚下的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