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上歌手能救收视率?当年他用实力打破的质疑,现在还有人记得吗?

要说华语乐坛“常青树”,刘欢绝对排得上号。从1987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唱遍大街小巷,到后来成为大学课堂里的“音乐教授”,他似乎一直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追流量、不炒作,甚至很少参加综艺,可偏偏每次“出山”,都能让整个娱乐圈跟着震动。

中国歌手刘欢收视率

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播出到中期,收视正逐渐疲软,观众对“车祸现场”的审美疲劳越来越明显。就在这时,节目组请来了一个名字:刘欢。当时多少人嗤之以鼻?“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唱得动?”“他的歌太‘高冷’,大众能接受吗?”“说白了就是来攒人气的吧?”结果呢?刘欢不仅没“救”收视率的传闻,反而用一场又一场的表演,让节目直接成了“现象级爆款”,连带着他的歌单成了音乐APP的下载TOP。

一、他一开口,收视率“起死回生”?数据不会说谎

中国歌手刘欢收视率

当年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收视有多“惨淡”?开播前期,CSM46城收视率一直在2%左右徘徊,甚至连不少二三线热门综艺都能压它一头。直到刘欢在第7期替补出场,情况才彻底改变。

记得他唱的第一首歌吗?千万次的问。没有花哨的编曲,没有炫目的舞台设计,他就站在麦克风前,用那副“被岁月打磨过”的嗓子,把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种纠结、渴望、无奈,唱得直戳心窝。当晚节目播出后,收视率直接冲到3.2%,创下了当季最高纪录,微博话题刘欢千万次的问阅读量破亿,连平时不听爸妈辈音乐的小年轻都在问:“这人是谁?怎么唱得我起鸡皮疙瘩?”

更夸张的是后续。他唱弯弯的月亮时,不少观众发弹幕:“原来这首歌还能这么改编?”“我妈听了直掉眼泪,说这才是‘时代的记忆’”;唱从头再来时,收视率又涨了0.5个百分点,连带着节目赞助商的广告点击率翻了一倍——要知道,这可是2013年,全民追综艺的“流量黄金时代”,一个“非流量歌手”硬是靠内容拉回了收视颓势,这在当时简直是“神话”。

二、观众起初的“三连质疑”,怎么被他用音乐化解了?

刘欢刚宣布加盟时,质疑声几乎一边倒。有人说他“太端着”,觉得他作为“音乐圈前辈”,不屑于跟“流量综艺”混为一谈;有人说他“曲高和寡”,觉得他的歌“听不懂”,肯定水土不服;甚至有人编段子,“看刘欢唱歌,不如回家听CD”。

可他压根没回应这些,只是闷头选歌、改编。第8期唱蒙古人,直接把马头琴、呼麦和交响乐融合,舞台中间摆了个蒙古包,自己穿着长袍站在那,开口就是“谣瀚海,为波澜,浩渺无极”——这下没人说“听不懂”了,网友评论区炸了:“原来民族音乐还能这么大气?”“刘老师这是把‘高级’玩成了‘通俗’,牛逼!”;第10期唱往日时光,他和尚雯婕合作,电子音乐与美声碰撞,屏幕上闪过几十年来的音乐影像,不少人边看边哭:“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啊,不是‘比谁高音亮’,是‘能不能打动人心’。”

最有意思的是总决赛。他唱欢颜,故意没选自己最擅长的长调,而是用了吉他伴奏,轻声细气地唱着“只愿歌如昨,人如故”,把整个舞台变成了“老朋友叙旧”。那晚收视率定格在3.8%,成为了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封神之作”,而他当晚的出场费,据传还不如当时节目里某个“流量歌手”的零头。

三、十年后回头看,“刘欢效应”教会了娱乐圈什么?

现在想想,刘欢当年能“凭一己之力救收视”,绝不仅仅是“唱得好”那么简单。那时候的综艺,已经开始刮“流量风”:请一线小鲜肉、炒CP、搞撕逼,音乐反倒成了“附属品”。可刘欢偏不玩这套,他坚持“音乐是第一位的”,选歌要“有故事”,改编要“有逻辑”,连舞台灯光都要配合歌曲情绪——唱非洲梦时,灯光是暖黄色,像非洲的阳光;唱阿依莎时,灯光是冷蓝色,像草原的星空。

观众为什么买账?因为大家吃腻了“假大空”的炒作,突然发现:哦?原来音乐综艺还能这么拍?原来“实力”二字真的比“热搜”更动人。后来刘欢在采访里说:“我从不担心收视率,好的音乐自己会说话。”这话现在听来,依然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只靠流量、不重内容的综艺脸上。

十年过去了,歌手换了一季又一季,流量来了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刘欢站在台上唱歌的样子——不煽情、不卖惨,就是纯粹地用音乐跟观众对话。现在的综艺总说要“重返内容本质”,可真到了实操中,又有几个能做到像刘欢那样,把“内容价值”当成生命线呢?

所以问回来:现在的娱乐圈,还需要第二个“刘欢”来救收视率吗?或许不需要。它缺的从来不是“救世主”,而是一个敢把内容当回事的“老实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