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陈奕迅和刘欢坐镇中国新歌声,一个玩转舞台一个深藏不露,他们到底在‘较劲’还是‘互补’?”

2016年的夏天,浙江卫视的中国新歌声把“转椅盲选”玩到了新高度,但比起学员们的飙高音、炫技巧,观众更忘不了的,是导师席上那两张风格迥异却又魅力十足的“老面孔”——陈奕迅和刘欢。一个总爱在段子手和暖心导师间无缝切换,一个开口就是“音乐是科学的”,这两人坐镇同一张导师桌,到底是“气场不合”的尬聊,还是“高手过招”的默契?说真的,当年追节目时,我总盯着屏幕琢磨:这俩人台上说完“Nice to meet you”,台下会不会突然用粤语和普通话切换话题?

从“天王”到“段子手”:陈奕迅的“反套路”导师路

要说起陈奕迅当导师,一开始不少人嘀咕:“情歌唱到封神,会不会只懂给学员挑慢歌?”结果第一集他就把人看傻了——有个学员选了浮夸,他没急着点评技巧,反倒模仿学员的表情包,一句“你刚才是不是以为我要给‘差’?”逗得全场笑岔气。后来才知道,这哪是“反套路”,分明是把综艺感和专业感揉碎了再捏起来。

中国新歌声陈奕迅刘欢

陈奕迅的点评,永远带着他独有的“人间清醒”。有个学员唱原创歌词写得矫情,他没直接说“不行”,而是举自己例子:“我以前写歌词,也总想把‘宇宙’‘永恒’塞进去,后来唱片公司经理说‘你要不先写写早餐吃什么?’”——现场笑翻之余,学员瞬间懂了:好的歌词,得是“人话”,是能戳中普通人心里那点痒处的东西。

比起抠技术细节,他更懂怎么“护犊子”。有学员唱到一半忘词,站在转椅上尴尬到抠手指,他直接站起来拍对方肩膀:“别慌!我唱K歌之王也经常忘词,假装咳嗽就行!”话音刚落,学员噗嗤一笑,状态立马回来了。后来那学员说:“Eason那声咳嗽,比任何指导都管用。”

从“殿堂级”到“教科书”:刘欢的“硬核”温柔

要是说陈奕迅是“气氛组担当”,那刘欢就是“定海神针”。当其他导师还在纠结“转椅转不转”时,他只要开口说话,连背景音乐都仿佛自动调成“静音模式”。有次学员选了首冷门民歌,导师们听得云里雾里,刘欢却突然接过话:“这个调式,其实和匈牙利民歌黑骏马的五声音阶很像,只是节奏处理得更自由了——你保留了自己的‘野’,又借了西方的‘巧’。”

更绝的是,他能把晦涩的音乐理论,说得比相声还好懂。有学员唱摇滚飙高音,其他导师说“有劲儿”,刘欢却摇摇头:“劲儿使错了方向。你知道为什么吗?就像你举杠铃,不是用蛮力把杠铃推上去,而是找到发力点,让杠铃‘飘’上去——你听听这段,这里应该‘空’一点,给声音留条路。”说完,他还自己示范了一段,把“气息控制”讲得跟“武林秘籍”似的。

但别以为刘欢只会“讲大道理”,他藏的温柔比谁都深。有个偏胖的学员因为外形自卑,选歌时总不敢抬头,刘欢没说“自信点”,而是指着他说:“你知道吗?我年轻时比你还胖,可我每次唱歌都觉得,观众应该注意到的是‘声音里的故事’,不是肚子上的肉。你的嗓音里有股‘实在劲儿’,这比什么都珍贵。”后来那学员夺冠感言时,特意鞠躬:“刘老师让我明白,唱歌先得‘站着’,才能‘立住’。”

一“逗”一“稳”,他们是“较劲”更是“互补”

要说这俩人没“较劲”,那是不可能的。有次陈奕迅给学员挑首快歌,刘欢偏建议慢下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陈奕迅拍桌:“你这是把活鱼做成冻鱼啊!”刘欢慢悠悠回敬:“冻鱼才有嚼劲,熟食吃多了会腻。”现场笑到不行,结果学员说:“听了你们俩的,我决定先‘冻’一下,再‘活’起来。”——原来他们的“较劲”,最后都成了给学员的“双保险”。

但更多时候,他们是彼此的“最佳捧哏”。陈奕迅讲段子冷场,刘欢接一句:“这幽默感,得慢慢品,像普洱,越品越有。”刘欢讲理论太深,陈奕迅翻译:“说白了就是,别瞎吼,得会‘溜嗓子’。”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谁更懂年轻人”,陈奕迅指刘欢:“他连抖音BGM都能讲出和声原理。”刘欢摇头:“他才懂,他能把学员的‘尬聊’变成‘金句’。”

好的导师,不是“教唱歌”,是“让人敢唱”

现在回头看中国新歌声那季,最珍贵的不是出了多少冠军,而是陈奕迅和刘欢这俩“怪咖”搭出来的“化学反-应”。一个用市井气拉下音乐的神坛,告诉大家“唱歌不用端着”;一个用学术腔撑起音乐的脊梁,告诉所有人“唱歌得有根有据”。他们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烟火气,一面是书卷气,却都指向同一个道理:真正的音乐,永远离不开“人”的温度。

所以啊,当年那两个坐在转椅上,一个嘻嘻哈哈一个沉静如水的人,到底在较劲还是互补?或许答案早藏在那些学员的泪光里——好的导师从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要让每个站在台上的人,都敢相信:“我的声音,也值得被听见。”而这,大概就是中国新歌声里,陈奕迅和刘欢留给我们,最动人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