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坐在中国新歌声导师椅,第二季的他到底给乐坛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底色?”

2017年的夏天,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后更名为中国新歌唱第二季)如期而至。彼时的音乐综艺市场早已不是最初“一档称王”的局面,各大平台使出浑身解数抢观众眼球,导师阵容更是成了吸睛关键——周杰伦带着“地表最强”的光环回归,那英依旧是“那姐”的霸气范儿,陈奕凭着一口“魔性”的港普圈粉无数。而在这星光熠熠的阵容里,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个常年“隐身”在综艺圈、鲜少抛头露面的刘欢。

中国新歌声第2季刘欢

刘欢的“不务正业”:他到底是来干嘛的?

在此之前,刘欢在大众心里的标签,永远是“音乐教父”“殿堂级歌手”,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抬头有 clarity”的深邃。他似乎天生就带着“严肃”和“专业”的光环,以至于官宣他担任导师时,弹幕里飘满了“刘欢老师来综艺,真的不尴尬吗?”“他能和周杰伦他们玩到一块儿去?”的质疑。

中国新歌声第2季刘欢

可节目一开始,刘欢就用行动打破了这些猜测。别的导师抢人时,要么是“我要你!”的强势,要么是“选我选我!”的撒娇,刘欢倒好,每次转椅一转,永远是先扶着眼镜,眼神像在做学术研究似的打量学员,等对方唱完,开口第一句往往是:“这首歌的第三小节,你那个转音是不是可以再试试……” 跟其他导师聊学员人气、话题度不同,他聊得最多的是“和声编排”“咬字细节”,甚至会在现场拿起吉他,给学员示范怎么用更松弛的方式演绎副歌。

有次一位民谣学员唱原创,歌词里有些句子“不够接地气”,那英直接说“我觉得你这词有点飘”,周杰伦则支招“可以加个生活化的梗”,轮到刘欢,他沉默了半晌,突然问:“你写这首歌的时候,是不是想起老家的院子了?那种夏天午后有蝉鸣的感觉,其实可以用更简单的词带出来,比如‘风吹过晒衣绳,晃着光’——你看,画面不就有了?” 台下导师愣了愣,随即掌声响起;屏幕前的观众也突然明白:刘欢要的不是“流量选手”,也不是“炫技达人”,而是能“用音乐讲故事的人”。

中国新歌声第2季刘欢

两次“落泪”:这个硬汉心里藏着多少柔软?

刘欢在节目里最出圈的,大概就是两次落泪。

一次是帮学员扎西平措改编一支蓝色的情歌。这首歌本身是藏族民歌,编曲上偏传统,扎西希望加入一些电子元素,但又怕“丢了民族的根”。刘欢听完当时没说话,转身在钢琴上即兴弹了段旋律,把电子和藏戏的腔调糅在一起,弹着弹着,突然红了眼眶。他后来解释:“我听懂了扎西心里那种‘又想变新,又怕丢旧’的纠结——就像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听磁带,后来听CD,现在听数字音乐,可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永远留着当年的旋律。”

另一次更意外。总决赛时,刘欢战队的学员蒋敦豪一路逆袭,虽然最后没能夺冠,但站在台上唱天空之城时,那个在舞台上永远从容的大男孩突然哭了。镜头切到刘欢,他正摘下眼镜偷偷擦眼角,嘴角却还带着笑:“这孩子刚来的时候,抱着吉他手都在抖,现在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唱得这么稳,我比他还激动。”后来采访,他才说实话:“做音乐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有天赋的年轻人,有的被商业裹挟,有的急功近利,难得遇到像蒋敦豪这样,心里有一亩田,只愿意种自己的花的。看到他们还‘干净’,我就忍不住高兴。”

这两次落泪,没有煽情,没有设计,反而让观众看到了刘欢“硬汉”外表下的柔软——他对音乐的认真,从来不只是“技术流”,而是对“真诚”的极致坚守。

被低估的“综艺感”:原来他也会讲冷笑话?

一开始,观众总觉得刘欢“端着”,连说话都带着“学术范儿”。可节目播着播着,大家才发现:这个“音乐教授”其实藏着一颗有趣的灵魂。

有次学员问他:“刘欢老师,您唱歌这么多年,有没有过‘破音’的糗事?”他扶了扶眼镜,一本正经地说:“破音?那都是小事。有一次我在录好汉歌,高潮部分太激动,裤子开线了……我一边唱,一边还得用脚尖抵着舞台板子,生怕别人看出来。” 话音刚落,全场笑翻,连一向严肃的那英都笑出了眼泪。

还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盲选阶段,一位摇滚学员唱完,三位导师都转身了,刘欢犹豫了几秒,也按了按钮。结果学员转身一看,面露难色:“刘欢老师,我不是您的歌迷……” 刘欢非但不尴尬,反而笑着说:“没关系,我刚才转是觉得你鼓手打得不错,后台借我用用?” 这句“神转折”直接把学员逗乐了,也让观众看到:原来刘欢的幽默,是藏在骨子里的“举重若轻”。

后来才知道,刘欢私下里最爱看的综艺,其实是笑傲江湖这类喜剧节目。他常说:“音乐是严肃的,但做音乐的人不能是‘苦大仇深’的。能把曲子弹好,也能把段子讲好,这才叫‘活明白了’。”

他的“遗产”:留下了什么?

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结束后,很多讨论都在说“刘欢带出的学员不是冠军”,言下之意似乎他“指导得不够好”。但细看节目就会发现:刘欢战队里的选手,哪怕是早早淘汰的,也很少有人“跑偏”——有人继续做独立音乐,有人开livehouse,有人把民族音乐和电子结合,哪怕流量不如冠军,却都在自己的音乐小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

这大概就是刘欢最特别的地方:他从不教学员“怎么红”,而是教他们“怎么做自己”。他会因为学员改编太多流行歌而皱眉,却会为了一句有生活气息的词而击掌;他会硬着心肠淘汰“唱功好但没灵魂”的选手,也会为“有个性但不够成熟”的学员争取复活机会。

节目结束后,有记者问他:“您做导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想了想,笑着说:“认识了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了他们喜欢什么,也知道了音乐的未来在哪里。以前总担心‘传统会被淘汰’,现在发现,只要内核是真的,怎么变都行。”

如今再回看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刘欢就像一块“定海神针”。在那个追求爆款、流量至上的环境里,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音乐的本质,从来不是“赢”,而是“听懂”和“被听懂”。而那些被他点亮的年轻人,也正在各自的角落里,把这份“认真”,继续传递下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