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夏天,浙江卫视的舞台上亮起一盏追光,刘欢抱着胳膊坐在导师椅上,标志性的笑容里藏着一丝“挑剔”。有人说他“太严肃”,可当学员开口唱歌时,他眼神里的光比谁都亮——他不是在选“能火的选手”,而是在找“会唱歌的灵魂”。转眼快十年过去,你还记得他战队里的那些名字吗?那个抱着吉他唱夏洛顿烦恼的牧羊少年?那个用乌兰巴托的夜戳中人心的沉默男生?还是后来扎着脏辫、用戏腔惊艳四座的藏地歌手?
蒋敦豪:从草原牧羊人到“佛系冠军”,他把生活唱成了诗
第二季的中国新歌声,刘欢战队里最特别的学员,一定是蒋敦豪。当时22岁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那把磨掉漆的吉他,唱着一首略显粗糙的夏洛顿烦恼。当转身灯全亮时,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我就是个在新疆牧羊的,没学过唱歌。”刘欢却拍着桌子笑出声:“这孩子的歌里,有草叶上的露水,有羊群走过的脚印,比很多‘专业选手’都真!”
夺冠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趁机发专辑、上综艺,可他却突然“消失”了——他回新疆继续牧羊了。有人说他“浪费冠军资源”,可他在采访里说:“我想先写写生活的声音,羊叫、风声、牧民说话的调调,这些才是我该唱的。”直到两年后,他带着漠河舞厅的吉他版Demo回来,粉丝才发现:那个牧羊少年没变,只是把岁月酿成了酒。现在的他,偶尔会在音乐节上抱着吉他唱歌,歌迷说:“听敦豪唱歌,像坐在草原上看星星,不耀眼,但温暖。”
李琪:消失的乌兰巴托的夜原唱,他把“好声音”藏进了Livehouse
第一季的李琪,像块沉默的石头。站在舞台上时,他几乎不说话,开口却是一首乌兰巴托的夜——沙哑的嗓音里,好像真的带着“草原的夜晚那种凉”。刘欢点评时突然沉默了半分钟,才慢慢开口:“你的声音里有故事,不是学来的,是活出来的。”可那之后,李琪没像其他选手那样火,赛后就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网友都在找“李琪是谁”。直到去年,有网友在北京某家Livehouse偶遇他:坐在角落弹吉他,唱着新写的歌,没人认出他是新歌声八强。台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参加综艺?”他笑了笑,拨动琴弦:“刘欢老师当年告诉我,舞台会谢幕,但音乐的生命在台下。我想先做‘会唱歌的人’,再做‘被看见的人。’”
扎西平措:用藏语戏腔征服舞台的“冠军”,他把民族音乐带给了世界
第四季的中国新歌声,刘欢战队里最惊艳的学员,是扎西平措。这个来自西藏的男生,初唱一面湖水时,藏语的发音像雪山上的清泉;后来改唱粉墨人生,戏腔一响,导师们都起立鼓掌。刘欢说:“他不是在唱歌,是在给民族音乐插上翅膀,让它飞得更高。”
夺冠后,扎西平拒了很多“商业邀约”,却带着自己的乐队走遍了西藏的小学——他在那里教孩子们唱藏语歌,用童声改编古老的民谣。有次采访,他指着手机里孩子们唱歌的视频说:“如果有一天没人记得我是冠军,我希望他们记得,有个老师用阿吉太教我们:音乐是草原上的河,永远流,永远活。”现在的他,偶尔会在音乐节上唱一面湖水,当藏语的旋律响起,台下总有人跟着唱——那声音里有草原的风,也有音乐的根。
多亮:唱醉八强的“遗憾歌者”,他把“等不及”熬成了“等得起”
第一季的多亮,绝对是刘欢战队里的“遗憾选手”。他以一曲流浪记唱哭全场,却因淘汰时没转身导师的不足而止步八强。当时刘欢急得直拍大腿:“这声音!这感情!你们不选我选!”
后来的多亮,确实没“火”。发过专辑,参加过综艺,甚至跑去酒吧驻唱,始终没等到那个“爆红的时刻”。有次他发微博说:“是不是我唱得不够好?”刘欢转发了他的微博,配文:“好声音像陈年的酒,急不得,等得起的才是好酒。”如今的他,终于放下了“被看见”的执念,去年发的新歌声声慢,评论区有人说:“原来你还唱得这么好!”多亮笑着回复:“刘欢老师当年说得对,好声音,等得起观众。”
其实问“刘欢战队的学员后来都去哪儿了”,不如问“他们把歌声带到了哪儿”。蒋敦豪把歌带到了草原,李琪把歌声藏进了Livehouse,扎西平措把音乐带进了小学,多亮把“遗憾”熬成了“故事”。刘欢选的从来不是“能红的偶像”,而是一群“认真唱歌的人”——他教会他们:舞台会落幕,但音乐的生命,永远在那些认真对待歌声的日子里。
或许你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某天在某个街角的酒吧,在某个草原的星空下,你会突然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然后想起2016年的夏天,有个抱着吉他的导师,对他说:“继续唱,你的声音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