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宁夏中卫的阳光依旧带着点烫,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艺术团练琴室里,那架用了十几年的旧钢琴琴键有些发白,但弹我和我的祖国的姑娘手指依旧稳。当系主任红着脸说“想请刘欢老师来给孩子们看看谱子”时,没人把这当真——这位歌坛常青树,会和一所西北职校有什么关系?
直到三个月后,刘欢真的来了。没带助理,没提前通知,就拎着个装着谱子的帆布包,站在了练琴室门口。孩子们还以为是音乐老师新请的导师,直到他开口说话:“我是刘欢,小时候也在少年宫练琴,这琴声,听着亲切。”
一、从“国民歌王”到“职校编外导师”: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还停留在好汉歌里的高亢,或是我是歌手里沉稳的点评。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人对“教育”二字,总有种执拗。
早年他发起“刘欢音乐基金”,资助贫困学音乐的孩子;在对外经贸大学当兼职教授时,课上得比专业老师还较真,有学生回忆“他要求我们对每个音符负责,比要求自己录音还严”。后来参加中国好声音,他总说“选的不是歌手,是音乐的未来”,连庾澄庆都调侃他“把选秀当课堂了”。
所以当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的邀请函辗转送到他手里,他想也没就应了。这所位于黄河岸边的职校,学生大多是宁夏本地农家孩子,学的大都是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这些“接地气”的专业。艺术团里的孩子,不少是零基础开始学琴,因为听说“会弹琴将来当幼儿园老师更吃香”。
“职校怎么了?学技能的年轻人,做梦的权利一点不比少。”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说,“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当年在少年宫的自己——眼里有光,但缺个引路人。”
二、练琴室的“魔鬼导师”:连呼吸都要算拍子
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刘欢没聊大道理,直接坐到钢琴前:“来,弹弹最近练的曲子。”弹的是茉莉花,弹到一半,姑娘卡壳了,脸涨得通红。
“没事,从头来。”刘欢没说话,只是用手指在谱子上轻轻敲着,“这段是3/4拍,你试试脚下打拍子,像这样——左、右、左……”他放慢速度,示范了一遍,又让孩子们跟着哼唱旋律。“唱歌不能光靠嗓子,要用气息托着,想象你手里捧着个鸡蛋,碎了就可惜了。”
那天,原定一小时的课拖到了三个小时。系主任在门口张望,看见刘欢半跪在地上,帮一个调琴走音的孩子拧钢琴的脚螺丝;看见他把弹错的孩子拉到身边,用铅笔在谱子上画小音符,说“这里要微笑着弹,你弹的时候嘴角是不是忘了往上抬”;临走时,他还留了微信:“有谱子随时发我,我睡前看。”
后来孩子们才知道,刘欢那段时间刚结束全国巡演,嗓子还带着哑。但每周三的“云端小课”,雷打不动:线上听孩子们练琴,逐句批注,甚至会在凌晨发消息:“今天你弹的那段虫儿飞,第三小节节奏稳多了,要是能再带点故事感就更好了——你想啊,虫儿是在夜里飞,是不是得轻轻的?”
三、琴声里的西北少年:他们用音符种下了未来的种子
18岁的马燕是练琴室里最刻苦的姑娘,来自中卫海原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她说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刘欢,觉得“这声音像山洪一样”,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听他当面说“你的小拇指很有力,适合弹古典音乐”。
受刘欢鼓励,马燕开始尝试把宁夏的“花儿”改编成钢琴曲。“刘老师说,咱们的音乐就该有黄土味儿。”她在琴键上加了些滑音,模仿“花儿”里的拖腔,前奏用了黄河流水声采样。上月学校办“技能成果展”,她弹的沙枣花儿香让台下许多老师红了眼眶——“这就是咱家门口的声音啊!”
更让人意外的是,电子商务班的男生们组了个“说唱乐队”,把“直播带货”的流程编进了歌里:“打开手机架好灯,产品介绍不能停,售后跟上五星评,下一个爆款就是你!”他们把视频发给了刘欢,刘欢不仅转发了,还配文:“这才是职校生的创意,接地气,有生命力!”
如今,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的琴声越来越密。练琴室那架旧钢琴被修好了,刘欢自掏腰包给学校买了台新电子琴,常备谱架上摆满了他手写的乐谱。系主任说,今年已经有三所外省的职业学校来取经,想请刘欢去给他们的学生也“上上课”。
四、当“国民歌王”遇见“职校少年”: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有人问刘欢,为什总愿意花时间在“不起眼”的地方?他总是笑:“哪里有不起眼?能被音乐点燃的孩子,心里都是火种。”
是啊,我们总期待“顶流”能做点什么,却又常常觉得他们离得太远。但刘欢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那些愿意俯下身,去听一颗种子发芽的声音的瞬间。
中卫的黄河水还在流,练琴室里的琴声也没停。马燕说,她想考个音乐教育专科,以后回老家当老师,也教孩子们“用钢琴唱咱们的‘花儿’”。而刘欢的最新微信头像,是孩子们给他画的画——一个戴眼镜的叔叔,站在一群弹琴唱歌的孩子中间,笑得比阳光还暖。
或许,这才是“偶像”该有的样子:不只是站在舞台上被仰望,更是蹲下来,和每一个追梦的人,并肩看路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