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想起好汉歌里那穿云裂石的嗓音,或是弯弯的月亮里醇厚深情的吟唱?这位华语乐坛公认的“大哥级”人物,几乎成了实力派歌手的代名词。但如果告诉你,福建三明学院有位也叫“刘欢”的女孩,正用一把木吉他、几首原创歌曲,在校园里掀起“民谣旋风”,你会不会好奇:她和那位乐坛常青树有什么关系?校园里的“小刘欢”,又藏着多少让师生都点赞的音乐故事?
从“被问是不是歌星女儿”到“校园麦霸”:名字里的缘分与热爱
第一次在校园活动现场见到刘欢,是在三明学院的周年晚会上。舞台上的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牛仔裤,抱着木吉他轻轻拨弦,开口唱的却不是流行情歌,而是自己写的三明的风:“武夷山脉的风吹过沙溪河/带走了课本上的墨香/却带不走宿舍阳台那盆多肉/和我心里没写完的歌……”歌声清澈又带着少年气,底下坐着的师生,有人跟着哼唱,有人举起手机拍,晚会结束还有同学跑后台问:“同学,你也是音乐系的吗?能教我写歌吗?”
后来才知道,刘欢是三明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21级的学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小时候每次自我介绍,老师同学都会问‘你是不是刘欢老师的女儿’,后来习惯了,反而觉得这个名字是种缘分——虽然没见过那位‘刘欢老师’,但他的歌我从小听到大。”她笑着说,自己真正爱上唱歌,是高中时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当时紧张到忘词,是台下班主任带头给我鼓掌,从那以后就觉得,唱歌能给人力量,也能传递温暖。”
进了大学,刘欢加入了校民乐团,又和朋友组建了“沙溪河畔”校园乐队。每周三晚上,宿舍楼下的排练室总能传出他们的声音:“吉他声太大会被宿管阿姨说,我们就把音量调到最小,弹到十点准时收工。”室友小林说,“有次她写歌写得太投入,凌晨三点爬起来跟我说‘灵感受到了!’抱着吉他就弹,我当时迷迷糊糊,但听着听着就醒了——她的歌里,全是我们的日子。”
把“食堂阿姨”“晚自习课桌”写进歌里:她的歌词里有青春最真实的模样
在校园里提起刘欢,很多同学第一反应是“那个会写歌的学姐”。这两年,她原创的教学楼前的丁香食堂阿姨的手不会抖晚自习后的小路等歌曲,在三明学院的表白墙、校园广播里火了一圈。
“食堂阿姨的手不会抖其实是首‘吐槽歌’。”刘欢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大一刚来时总觉得阿姨打菜手抖,后来发现是因为人太多,阿姨怕后面同学等着。有次感冒去打粥,阿姨悄悄给我多加了颗糖,我就写了这首歌,是想说‘我们总把理所当然当成习以为常,其实身边藏着很多温柔’。”
歌词里全是生活化的细节:“梅园食堂三楼的糖醋里脊/总在周三准时出现/阿姨说‘这是给你们大学生的惊喜’/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她提前半小时到岗的印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很多同学听哭了——“原来阿姨每次打完菜都会说‘慢走’,我以为只是客套;原来她记得我不吃香菜,我以为她不记得我的脸。”
晚自习后的小路则写的是爱情萌芽的羞涩:“晚九点的路灯把影子拉长/你突然说‘这首歌我听过’/是去年社团招新/我在旧琴房的角落里轻声哼过/你站在窗外/等我把最后一个音符唱完/然后说‘同学,你的歌词里,有我想说的话’。”这首歌后来成了校园情侣间的“定情神曲”,很多人说“听这首歌,会想起当年那个不敢说话的少年”。
平衡“论文”与“五线谱”:文学少女的音乐梦,踏实又浪漫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刘欢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写作理论……有时候写论文写得头疼,就抱着吉他到操场坐会儿,看着星星想想旋律,反而思路就开了。”她笑着说,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比如读诗经里的‘蒹葭苍苍’,我会想如果谱曲,应该用前奏还是间奏来表现那种‘溯洄从之’的惆怅;写歌词时,又会借鉴‘赋比兴’的手法,让故事更有画面感。”
专业课老师对她的评价很高:“刘欢的文字里有种难得的‘烟火气’,能把课本里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故事。”有次上民间文学课,她把家乡的童谣改编成了歌曲,在课堂上展示,老师当场就鼓起了掌:“这才是把学问做到了生活里。”
如今,刘欢已经毕业了,但没有选择专业对口的文职工作,而是回到家乡的中学当语文老师,兼带学校合唱团。“有次组织学生唱原创歌曲,有个平时很内向的女生举手说‘老师,我也想写歌,写我们课间操的场景’。”她说那一刻突然明白,“音乐不是明星的专属,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歌手’。”
其实啊,每个校园里都可能藏着“小刘欢”——她们或许没有耀眼的舞台,没有千万的粉丝,却用最真诚的歌声,唱着青春里的哭与笑、爱与愁。下次路过三明学院的教学楼,也许你会听见,风里飘着那首三明的风:“沙溪河的水流啊流/流过我们的十八岁/多年后如果再相遇/请你记得/那年夏天/有个女孩抱着吉他/把日子唱成了诗。”而这,或许就是音乐最美的样子——不问未来,只忠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