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带着T-one战队杀回来?这个中年男人到底藏着多少‘反套路’?”

后台收到粉丝私信时,我正刷到T-one战队在某个线下演出后台的视频——镜头扫过刘欢,他正弯腰帮调校音响的师傅扶着梯子,T-one那几个平均年龄20出头的少年围在旁边,打打闹闹地给他递水,背景里还有成员小声哼着新歌的旋律。这一幕突然把我拉回三年前,第一次听说“刘欢组建战队”时的怀疑:“他那种‘音乐圈老炮儿’,能带得动Z世代流量?”可真当我翻开T-one的运营日志,才发现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中年男人,早把战队的路走成了娱乐圈里的“泥石流”——没靠热搜控评,没捧C位霸屏,愣是把一帮没人认识的少年,磨成了能扛舞台的“内容利器”。

t-one战队刘欢

从“导师”到“创始人”:他到底在看什么?

提到刘欢,很多人还停留在中国好声音里那个坐在转椅上,皱着眉说“你这首歌可惜了”的导师。但T-one的运营团队告诉我,他们创始人刘欢,其实早已换了副“眼镜”。

t-one战队刘欢

“2020年刚找他时,我们拿着一堆‘素人数据表’去说服他,说这个18岁的男孩跳舞有‘病毒式传播点’,那个19岁的写歌能戳中Z世代痛点。”T-one运营总监回忆,“刘欢听完,指着其中一个数据说‘这个孩子的眼神里没光,跳得再整齐也没用;另一个写歌的,副歌太取巧,但主歌里藏着真诚——我们要的是后者’。”后来才发现,那个被刘欢说“没光”的男孩,确实在训练三个月后主动退赛;而那个“副歌取巧”的阿哲,现在成了T-one的创作主力,前阵子写的十七楼自习室,在校园平台播放量破了两亿,没有热搜,全是学生自发分享。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他一个唱千万次的问的人,非要来折腾‘偶像养成’?”刘欢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笑着说,“因为我见过太多‘速成偶像’,三首歌没传唱度就消失,这叫‘流量泡沫’;但我更相信‘慢炖’的力量——就像煲汤,火够了,味自然浓。”他给T-one定下的规矩是:每年只发两首单曲,但每首歌必须“练够200小时”;每个成员必须学会“三项创作技能”,唱、跳、写样样不能丢。“不是要他们全能,是要他们知道,偶像的‘根’,是内容,不是人设。”

少年们的“逆风生长”:没有剧本的逆袭,才最动人

T-one里有个叫小宇的男孩,现在粉丝叫他“舞台显微镜”,可在一年前,他还差点因为“不够突出”被淘汰。

2021年战队内部考核,小宇唱跳两样不算顶尖,性格也内向,后台投票直接垫底。那天晚上,刘欢没开管理层会议,带着小宇去了训练楼顶。“你猜他跟我说什么?”小宇后来在纪录片里红着眼眶说,“他说‘我当年唱歌,也有人说嗓音太糙,不适合大众流行,但我觉得糙里有态度。你觉得呢?’”

从那以后,刘欢没给小宇“开小灶”,反而让他负责战队的“编舞吐槽会”——每次练完新舞,让小宇第一个提意见。“他总说‘真正的好内容,能经得住最挑刺的耳朵’。”结果小宇真成了“毒舌导师”,不仅帮舞改掉了几个花哨但无意义的动作,还自己编了段“克制却有力”的solo,在次年战队公演上炸了场。“那天台下举灯牌的,大半都是被那个solo圈粉的粉丝。”运营总监笑着说,“刘欢看完后台,就拍了拍小宇的肩,没说话,但我知道,他赢了。”

还有00后创作少女林晓,刚进战队时写的歌词全是“星星”“眼泪”的青春疼痛,被刘欢直接泼了冷水:“你19岁,怎么写的歌像29岁失恋写的?去地铁口坐两天,看看早高峰的人,听听他们耳机里放的歌。”林晓真去了,后来写的早八班的太阳,没有华丽辞藻,却把“挤地铁背单词”“公交车上补作业”的细节写活了,成了去年冬季短视频平台最火的“BGM”之一。“刘欢不教我们‘怎么红’,只教我们‘怎么真’。”林晓说,“他说流量会过去,但留在歌里的日子,一辈子都在。”

“反流量”的运营逻辑:他们到底在“对抗”什么?

翻开T-one的年度报告,你会发现一组“反常识”数据:他们没有“官方CP营业”,没有“黑料营销”,甚至很少参加综艺,可粉丝黏性却比很多头部战队高30%;他们成员的社交媒体更新频率低,每条下评论数却高达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粉丝留言里“因为歌来的”“被舞台圈粉”占比超70%。

“我们从不写‘人设稿’。”负责内容策划的阿ken说,“刘欢说‘人设是枷锁,真实才是磁石’。所以T-one的纪录片里,有成员训练到哭,有后台吃泡面吵架,有比赛失利后抱头痛哭——这些‘不完美’,反而让粉丝觉得‘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去年T-one去某个线下商演,原定流程是唱三首歌,结果音响出了故障,刘欢直接让成员清唱,自己还拿起吉他伴奏。“那天结束后,有粉丝在超话里说‘虽然音响坏了,但你们清唱比CD还好听’,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内容为王’。”

更让人意外的是刘欢对“商业变现”的态度。“有品牌方想让我们拍‘减肥茶’,说给的钱能让成员们提前一年买上房。”刘欢在一次采访里直言,“我告诉他‘T-one的成员,喝的是白开水不是减肥茶’。我们接广告的底线是:必须和‘成长’‘梦想’相关,比如给青少年做的学习机,比如鼓励年轻人运动的饮料。”在他看来,“流量变现没错,但不能为了钱‘丢掉魂’——魂是内容,是态度,是粉丝愿意相信‘你们是真的在为舞台拼命’。”

那些不被看见的“笨功夫”:行业需要怎样的“长期主义”?

T-one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行字:“慢慢来,比较快。”这是刘欢手写的,旁边贴满了成员的训练日志:某年某月某日,练舞16小时,脚上磨了三个水泡;某年某月某日,改歌11版,凌晨三点才睡;某年某月某日,粉丝留言“想听到你们唱自己的歌”,于是全员开始学编曲……

“现在很多人说‘偶像行业快餐化’,可你看那些真正留住的,哪个不是‘熬’出来的?”刘欢说,“我带T-one,从来不是想打造下一个‘爆款’,而是想证明一件事: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慢慢打磨内容’,照样能赢。”

赢了什么?赢了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速成偶像,赢了那些“靠炒作火一把就消失”的流量泡沫,更赢了粉丝一句“你们值得”的真心认可。“前几天有00后粉丝跟我说,‘刘欢老师,我因为喜欢T-one,现在每天坚持练琴,考上音乐学院了’。”刘欢眼里有光,“这种‘影响力’,比多少热搜都值钱。”

说到底,娱乐圈从来不缺“昙花一现”,缺的是“愿意为内容低头”的人。刘欢和T-one战队的“反套路”,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只是在提醒我们: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时,总有人愿意回头,看看那些被忽视的“笨功夫”——练到麻木的舞蹈动作、改到崩溃的创作手稿、粉丝深夜的留言长文……这些藏在镜头背后的“真实”,才是内容行业最该守住的东西。

下次再看到T-one,或许不用急着问“他们能红多久”,而是该想想:在这个“快就是一切”的时代,像刘欢这样的人,还有多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