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坐镇CCTV-4,为什么说他是“文化综艺的定海神针”?

要说哪个平台能把“讲好中国故事”做到润物细无声,CCTV-4绝对算一个。这档以“连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的国际频道,这些年总能请来真正有分量的人——而刘欢,绝对是那个能把“文化厚度”唱进人心里的人。

cctv四刘欢

从中国民歌大会里“帮观众听懂民歌里的乡愁”,到经典咏流传里“给古诗插上旋律的翅膀”,刘欢在CCTV-4的舞台上,好像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艺人”,更像是个“文化摆渡人”。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在流行乐坛封神多年的“歌王”,为什么偏偏爱往CCTV-4这样的“文化岗位”上钻?他到底藏着什么让观众“一听就信”的魔力?

从“千万里追寻”到“一句乡愁”,刘欢的歌里写着“中国式浪漫”

cctv四刘欢

提起刘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或是千万次地问里“如果你看得见”的深情。但要是翻翻他在CCTV-4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位“国民歌手”早就把旋律,织进了中国文化最绵密的纹理里。

记得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刘欢作为“民歌解读人”,在云南弥勒的彝族村寨里听小河淌水。当地老人用彝语唱“哎嗨——月亮出来亮汪汪”,他跟着哼了半晌,突然说:“你们发现没?咱们民歌里的月亮,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天体,是‘心上人的眼睛’,是‘妈妈的炊烟’,是‘走再远都能照见家的光’。”

现场有个年轻观众举手:“刘欢老师,我小时候总嫌奶奶唱的民歌唱调太‘土’,今天听着,怎么眼泪就掉下来了?”刘欢笑了笑,接过话筒:“‘土’?这可是咱们刻在骨子里的DNA。你奶奶唱的,是她年轻时的春天,是你没见过的田野、没闻过的炊烟——听民歌,哪是在听调调?是在听咱们祖辈怎么活,怎么爱。”

这话听着普通,可细想有多难得?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多少人愿意花几分钟,跟观众掰扯“一首民歌里的文化密码”?但刘欢就这么干了。他不止一次在节目里说:“民歌不是‘古董’,是活着的记忆。我唱向天再借五百年,也唱茉莉花,不是为了‘复古’,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你们的血脉里,早就藏着最动人的旋律。”

“别把‘文化’演成‘表演’,刘欢的“较真”藏着真本事

做文化综艺,最怕什么?怕“掉书袋”,怕“端着”,怕说着“传承”,做着“秀”。但刘欢在CCTV-4的节目里,偏偏像个“抠细节的老匠人”,把“文化”二字掰开了、揉碎了,送到观众眼前。

拍经典咏流传时,有一期讲李清照的一剪梅。原词“红藕香残玉簟秋”本身就带着清寂,可怎么让现代人品出这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刘欢没急着写曲,先带着团队翻宋画、查宋词、听古琴曲,连李清照所处的“晚宋时期市民生活”都研究了个遍——原来当时女子会“斗茶”,会“打双陆”,连“愁”都带着点“精致的孤独”。

后来他写的曲子,开头没用钢琴,而是加了架古筝,弹的是宋人“慢拂朱弦”的指法;副歌部分突然加了段电子音效,他解释:“这是想告诉年轻人,李清照的愁不是‘小女人的矫情’,是乱世里对‘安稳’的渴望,和咱们今天想‘慢下来’的心情,一样。”

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他:“刘老师,您花这么大功夫研究这些细节,值吗?”他正帮演员调整戏服领口的盘扣,头也不抬地说:“值。文化传播不是‘我说你听’,是‘你懂了,才愿意信’。我如果都不懂‘李清照的时代’,怎么指望观众懂她的‘愁’?”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轴”?可正是这份“轴”,让他的节目少了“表演感”,多了“烟火气”。观众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听一个“懂行的朋友”,把老祖宗的故事,讲成了能走进心里的“身边事”。

从“歌王”到“文化摆渡人”,刘欢的“不变”与“变”

这些年,娱乐圈的“顶流”换了一批又一批,有人靠综艺刷存在,有人靠热搜蹭热度,可刘欢好像一直“不太跟风”。他不常上综艺,一上就是CCTV-4这样的“文化岗”;他不炒人设,一说就是“音乐是传递情感的桥梁”。

有人问他:“刘老师,您早就是功成名就了,怎么还这么‘折腾’?”他当时刚结束海外春晚的录制,手里还攥着份修改了几遍的歌单,笑着说:“折腾?我这不是‘折腾’,是‘寻根’。我在国外演出,常有外国观众问我:‘你们中国音乐,除了茉莉花,还有啥?’每次听到这个,我就觉得:咱得让世界知道,中国音乐不是‘单色板’,是‘万花筒’——有黄土高原的‘苍茫’,有江南水乡的‘婉约’,有都市霓虹的‘激昂’。”

这话说得实在,却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是啊,刘欢从没标榜过自己“文化大使”,可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较真”,把这个“身份”坐实了:在CCTV-4的镜头前,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歌王”,也不是端着架子“讲道理”的学者,就是个“想让大家听懂中国好故事”的“音乐老乡”。

所以你看,刘欢为什么能在CCTV-4这么“稳”?不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文化”,眼里看着观众,手里捧着“真东西”。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他偏要“慢下来”,把一首首歌、一首首诗、一段段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下次再在CCTV-4看到刘欢,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他唱的不是“旋律”,是一个中国人对“文化”的敬畏,对“传承”的执着。而这份“敬畏”与“执着”,恰恰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