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听过刘欢唱的好汉歌呢?“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参星北斗哇……”那嗓音一出来,仿佛整个江湖都在他嗓子里转悠,多少人跟着吼得满脸通红。可你要是把时间往前拨拨,再往后看看,会发现这音乐大神的另一面——居然是个能把厨房变“战场”的“80后厨男”?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在舞台上叱咤风云、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刘欢,转身系上围裙,居然也是个玩转锅碗瓢盆的狠角色。
音乐教父的“厨房解药”
说起刘欢,标签多了去了:“音乐教父”“高校教授”“宝藏声音”……但你敢信?他最开始的“厨艺启蒙”,居然是带着点“被迫营业”的味道。30岁刚出头的年纪,跟妻子卢璐定居国外,不像现在外卖方便,总得自己动手。一开始他也“翻车”——煮面条能把水煮干,炒鸡蛋炒出“黑炭”,连煎个培根都能焦得能当火柴用。可架不住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跟琢磨音乐似的,锅碗瓢盆也成了他的“新乐器”。
你猜他怎么学的?抱着本英文菜谱硬啃,对着视频一遍遍回放,连“什么时候放盐”“怎么爆香蒜末”都记在本子上。慢慢地,厨房里开始飘出香味:红烧肉能炖出入口即化的软糯,清蒸鲈鱼能蒸出鲜得掉眉毛的嫩滑,连最家常的番茄炒蛋,他都能炒出“金包银”的漂亮卖相。有回朋友聚会,他掌勺做了一桌子菜,酒过三巡,朋友拍着他的肩膀说:“欢哥,你这厨艺,比你的歌还让人上头!”他嘿嘿一笑:“哪有那么夸张,就是个解压的法子。”
厨房里的“刘欢式哲学”
厨房里的刘欢,跟舞台上的他判若两人。舞台上他是“气场两米八”的歌者,唱起千万次的问深情款款,唱从头再来豪情万丈;进了厨房,他却成了个“慢条理”的“细节控”。
做红烧肉,他非得选那种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麻将块大小,先用冷水焯水,再用小火慢慢煸出油脂,直到肉块表面金黄起皱;炒糖色更是讲究,冰糖要炒到“枣红色”才能下肉,火候大了发苦,小了不上色,他总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有次女儿问他:“爸,你做菜咋这么认真?”他说:“跟写歌一样,差一点都不行。食材就像音符,火候就是节奏,对了才好吃。”
他常跟学生说:“音乐要‘留白’,做饭也要‘透气’。”比如做汤,不能一直猛火炖,得时不时撇去浮沫,让食材慢慢释放鲜味;炒青菜,热锅冷油,‘刺啦’一声下去,大火快炒,脆嫩爽口——这些都是他在厨房里悟出来的“人生哲学”,简单,却够实在。
家人眼里的“金牌主厨”
在妻子卢璐眼里,刘欢就是个“隐藏的美食博主”。刚结婚那会儿,她以为嫁给的是“音乐才子”,没想到顺便还捡了个“厨神”。“他只要在家,厨房就没我啥事儿了。”卢璐笑着说,“早上起来他会熬粥,配着自己腌的小咸菜;晚上下班回家,他能在半小时内变出一桌子硬菜;连我女儿想吃饺子,他都包得比外面的还好吃,皮薄馅大,还捏着‘小锁边’。”
女儿刘一丝曾在采访里爆料:“我爸最拿手的是‘葱烧海参’,他说这是‘功夫菜’,得有耐心。有回我考试前,他连着三天给我做这个,说吃了脑子好使。”有一次刘欢出差,母女俩在家点外卖,结果女儿扒拉两口就皱眉:“还是我爸做的好吃,有‘家的味道’。”后来刘欢知道了,偷偷记在小本子上,想着下次回家一定补上。
从舞台到灶台,都是热爱
有人问他:“刘欢老师,您是一代人的记忆,如今还活跃在舞台,怎么突然喜欢上了做菜?”他总是摆摆手:“哪是什么‘突然’,我呀,就是喜欢‘把一件事做好’的感觉。唱歌是,教书是,做饭也是。”
是啊,从30年前的弯弯的月亮到现在的好声音,他用歌声陪伴了几代人;如今系上围裙,他又在厨房里把日子过成了诗。对他来说,舞台是“放大版的厨房”,音符是食材,节奏是火候,而观众的掌声,就是那道最提鲜的“灵魂调味料”。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好汉歌里那个豪迈的刘欢,不妨想想——说不定他刚从厨房出来,正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冲你笑着说:“来,尝尝我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