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天,电视机前的观众大概都没想到,一档名为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会成为现象级爆款。而在那英、庾澄庆、杨坤三位导师“抢人抢到手软”的热闹里,刘欢的战队却像一杯醇厚的陈年普洱——初品时或许没有浓烈的情绪冲击,但回味起来,全是实力与匠人精神的清香。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那年的刘欢战队,是不是偷偷开了挂?选手个个都能单飞,随便拎一个都是现在的‘老戏骨’级歌手。”
“我是刘欢,我选的是声音里的故事”
当那英在盲选环节为吴莫愁的“电音嗓”激动到拍桌子,杨坤因为32场“演唱会”梗红遍全国时,刘欢的转身显得格外“冷静”。直到吉克隽逸带着一首心歌开口,他缓缓按下按钮,才说出那句标志性的“我是刘欢”。
但这份“冷静”不是挑剔,而是对“声音灵魂”的极致追求。后来拿下全国总冠军的吉克隽逸,当时还叫“王紫琦”,穿着民族风的服装,眼神里有野也有纯。刘欢在转身后只说了一句:“这声音里有生命力,能让所有观众忘记她唱的是彝语还是汉语。”事实证明,从我用所有报答爱到情深意长,吉克隽逸确实用刘欢团队打磨出的“大气唱腔”,成了华语乐坛不可或缺的“民族风唱将”。
比吉克隽逸更早加入战队的权振东,则是一头扎进创作里的“怪才”。盲选时他唱自己的原创Baby Baby,旋律简单却直击人心,刘欢当场评价:“他唱的不是歌,是男人的角度。”后来在组内对战中,权振东改编爱得 Bullst,把爵士和蓝揉进流行里,连一向严苛的那英都忍不住感叹:“刘欢战队怎么会有这种‘宝藏’?”要知道,权振东后来不仅成了华语金牌制作人,还带着刘欢战队“创作系”选手的底子,写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传唱至今的作品——难怪有人说,刘欢选人从来不是“找歌手”,而是“找音乐人”。
“没有花架子,只有真功夫”
2012年的好声音,观众还没被“技巧轰炸”麻木,更爱听“有故事的嗓子”。刘欢战队的徐海星,就是这样一个用歌声“对抗命运”的女孩。她的盲选曲目自己,唱的是和父亲的故事——父亲曾是川音老师,却因意外双目失明,甚至反对她走音乐路。徐海星站在舞台上,声音里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我爸说,歌手是吃青春饭的。但我想告诉他,我可以一直唱下去。”
刘欢战队选徐海星,从来不是“卖惨”,而是被她声音里“没有被生活打垮的韧性”。后来在组内PK时,她一首灯塔,高音部分像刀划破夜空,低音又像流水包裹人心。连杨坤都忍不住说:“刘欢老师,你这战队怎么个个都是‘开口跪’?是不是提前藏了个‘魔鬼训练营’?”其实哪有什么“藏”,不过是刘欢坚持“声音要为人服务”,技巧是为情感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就像他对另一位选手丁少华说的:“你嗓子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心里想说什么?”
丁少华后来成了好声音里第一个“弹唱型创作歌手”。他在战队PK时改编的普通朋友,一把木吉他配上慵懒的转音,把陶喆的歌唱出了“深夜酒吧”的味道。刘欢评价他:“他不炫技,但每个音符都在跟你聊天。”这种“聊天感”,恰恰是当下乐坛最稀缺的——不是飙高音的难度,而是让观众觉得“这歌在说我”。
“赢了比赛不算什么,走得更远才算真本事”
很多人说,2012年刘欢战队是“遗憾的赢家”——吉克隽逸拿了总冠军,但权振东、徐海星、丁少华都没走到最后。可十几年后再看,这群选手反而成了“最抗打”的一批:吉克隽逸从变形金刚4主题曲演唱者,到声生不息里的舞台王者;权振东成了华语乐坛“幕后大神”,给张靓颖、周深写歌;徐海星虽然淡出主流视野,却一直在做独立音乐,开的音乐工作室成了许多新人的“避风港”;连丁少华,现在还在抖音里弹着吉他,用“老歌新唱”圈粉百万。
为什么刘欢战队“输掉比赛却赢了未来”?答案或许藏在刘欢的“佛系”里。当其他导师为了留死磕选手时,他总说:“唱歌是一辈子的事,节目只是起点。”他对权振东说:“你要回去写歌,这里不是你的全部”;他对徐海星说:“别怕没拿名次,好声音会记住你的声音”;他甚至在总决赛时对吉克隽逸说:“奖杯是大家的,但未来的路要自己走。”这种“不为输赢为成长”的态度,让每个选手都带着“刘欢战队的烙印”走了很远——不是流量,不是人设,而是“把歌唱进心里”的底气。
十几年后再看2012年的刘欢战队,突然懂了为什么有人说:“那年的好声音,刘欢战队像一坛酒,当时觉得不够烈,后来才品出后劲。”没有撕逼,没有剧本,只有一群热爱音乐的人,和一位真正懂音乐的老师——这种“不讲道理”的“天团”,大概再也复制不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