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2岁娃开口唱刘欢好汉歌,天赋还是“内卷”?现在培养兴趣都这么“卷”了吗?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刷屏了:一个扎着冲天小辫的2岁娃娃,站在客厅中央,小手攥成拳头跟着拍子晃,奶声奶气地唱“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调子跑得有点远,歌词也不全对,可那股认真劲儿,配上娃娃脸,把屏幕前的网友都萌化了——有人笑出眼泪:“这肺活量,刘欢老师听了都得递根烟?”有人跟着感慨:“现在的娃,是不是出生就自带技能包?”

2岁孩子唱刘欢歌曲视频

但刷着刷着,画风就变了。有人留意到孩子手里攥着的玩具话筒,评论区炸了:“这绝对天天练吧,2岁能完整唱两句,不练不可能吧?”“现在早教都卷成这样了?连刘欢的歌都敢给娃啃?”还有人翻出家长之前的动态,说“这娃从1岁半就开始发唱歌视频,明显是爸妈在‘造星’”。

一时间,小小的视频像块石头扔进池塘,激起一圈圈涟漪:我们到底该为“天赋宝宝”鼓掌,还是该为“被迫营业”的娃心疼?兴趣培养,什么时候成了场“军备竞赛”?

2岁孩子唱刘欢歌曲视频

别急着定义“天赋”,先看看娃的“认真”有多治愈

先别管是不是“刻意培养”,单看视频里的这个小不点,是真把唱歌当“大事”在干。镜头里,她穿着卡通睡衣,光着脚丫,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前方的手机(或者说,盯着手机里播放的画面),小嘴巴张得圆圆的,每次“嘿咻一声吼”的时候,小脸蛋都憋得通红。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这句,她还突然跺了下脚,像模像样地“举起了拳头”——那架势,哪是在唱歌,分明是在演“浓缩版梁山好汉”。

2岁孩子唱刘欢歌曲视频

有网友说:“这哪是唱刘欢,这是把好汉歌唱成了‘儿歌版’,反差萌直接拉满。”但仔细想想,2岁的孩子,能对一段旋律上心到这种程度,本就不容易。刘欢的歌,咱们大人听都觉得“高、难、壮”,旋律起伏大,歌词也偏成人化,可这娃非但不怕,还唱得有滋有味。这中间的“喜欢”,到底是家长引导出来的,还是孩子天性里的“小马达”自己转起来了?

说真的,现在很多3岁的孩子,还在唱“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这个娃能跟着好汉歌的节奏晃,吐字虽然含糊,但“大河向东流”几个字咬得清清楚楚,单从“语言模仿+节奏感知”的能力来看,确实比同龄人“超前”了点——但这能叫“天赋”吗?或许还早了点。更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生就对“有节奏的声音”敏感,家长恰好抓住了这个“兴趣窗口期”,给了她模仿的机会。

比“会不会唱”更重要的,是孩子“快不快乐”

可评论区里,不少家长的焦虑却被勾起来了。有人说:“我家娃2岁就会背20首唐诗,现在3岁连儿歌都唱不全,我是不是太失败了?”还有人问:“这视频是机构拍的吧?要不要也给我娃报个声乐早教课?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

看到这些,突然有点无奈。这几年,“鸡娃”这个词已经从小学卷到了幼儿园,现在连2岁孩子的“兴趣班”都开始内卷了?可咱们回头想想,当年咱们小时候,没上过早教班,没接触过“专业声乐训练”,不也跟着收音机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跟着大人哼“月亮在白莲花云朵里穿行”?那时候的快乐,不就是因为“喜欢”就跟着唱,唱错了大人还会笑着说“这娃把‘鱼儿’唱成‘鱼干’了”?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儿童的内在潜能,需要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释放。”对2岁的孩子来说,“兴趣”最原始的模样,就是“我想唱,所以我唱”,而不是“爸妈想让我唱,所以我必须唱得像”。如果孩子愿意站在镜头前,哪怕歌词记错,调子跑偏,脸上的笑容也是藏不住的——可如果她是为了“夸赞”在唱,为了“表演”在唱,每次都要纠正“这里要高音,那里要换气”,那这份“喜欢”,可能慢慢就变成了“任务”。

视频里这个小娃,唱到忘情时还会自己转圈圈,眼睛亮晶晶的,像揣了星星。这样的状态,才是最该被看见的:不是她“唱得多好”,而是她“玩得多开心”。毕竟,比“会不会唱刘欢的歌”更重要的,是孩子愿不愿意大声表达,喜不喜欢用声音探索世界。

兴趣培养的“黄金线”:别让期待,压垮了孩子的好奇心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天才宝宝”的短视频:3岁弹肖邦、4岁下棋赢大师、5岁说相声像老艺术家……每次都能掀起一阵“惊叹”,但回头再看,有多少“小天才”长大后销声匿迹?又有多少孩子在“被期待”的压力下,渐渐放下了当初的“喜欢”?

说到底,兴趣培养这事儿,最怕的就是“目的性太强”。对于2岁的孩子,她的“兴趣”可能只是今天喜欢听好汉歌的节奏,明天喜欢看动画片里的主题曲,后天可能又对玩具汽车的声音着迷——这些都是“暂时的”“跳跃的”,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家长能做的,不是把这些“跳跃的点”连成“必须完成的线”,而是陪她一起“跳”:她想跟着唱,你就拍手叫好;她想乱改歌词,你就跟着她笑;她唱累了想喝水,你就抱抱她说“刚才唱得像小老虎一样厉害”。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女儿2岁时也迷过刘欢,每天抱着小话筒唱亚洲雄风,现在3岁,她的‘最爱’变成了孤勇者,还非要教外婆唱。我觉得这样挺好,她只是在用声音告诉世界:‘我在长大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有的开口早,有的开口晚;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画画;有的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这些“喜欢”没有标准答案,更不需要和别人比。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她认真“做事”的时候,给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在她觉得“没意思”的时候,允许她放下,去玩泥巴、追蝴蝶——毕竟,童年最珍贵的,不是“会什么”,而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被理解的快乐”。

所以啊,下次再刷到这样的视频,与其纠结“是不是天赋”“是不是内卷”,不如多看看孩子眼里的光。那个唱好汉歌的2岁娃,她或许不知道刘欢是谁,也不知道“天赋”是什么,她只知道,此刻的歌声让她开心。这份纯粹的快乐,才是童年最该有的样子——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