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2008年春晚刘欢一开口,为什么能让14年后的我们依然热泪盈眶?

2008年的冬天,好像比哪一年都冷。

2008年春晚刘欢

汶川地震的余震还没散去,南方雪灾的冰碴子还挂在屋檐,整个国家像被一块浸了水的湿抹布裹着,沉甸甸的。可偏偏就在这时,北京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举国上下又憋着一股劲儿——想在全世界面前,让我们这个民族抬起头。

就是这样的冬天,除夕夜来了。

2008年春晚刘欢

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背景音里是妈妈在厨房剁饺子的声音,电视里主持人笑着说着吉祥话,可没人真的笑得出来。大家的耳朵都竖着,等着那个能戳破沉闷、又能点燃希望的瞬间。

然后,刘欢出来了。

他没穿那些闪瞎眼的演出服,就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下,是一张透着疲惫却格外认真的脸。灯光暗下来,钢琴声先响起来,轻得像羽毛,又重得像石头。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第一个字出口的瞬间,我听见旁边吸了一下鼻子。是奶奶,她握着遥控器的手突然攥紧,眼角慢慢泛红。那时我才明白,有些歌不需要炫技,不需要花哨的编曲,就像邻家大哥在你耳边轻轻说话,说那些我们心里都有、却说不出口的话。

刘欢的声音从来不是“好听”那么简单。他的喉音很重,像掺了沙子的酒,醇得能磨人。可那天晚上,那沙子里却藏着温柔,把“我和你”唱得不是国际大事,就是两个普通人的手握在一起——你握着我的手,我懂你心里的疼;我们一起抬头看天,知道风雨过后总会有晴天。

后来才知道,这首歌叫我和你,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张艺谋选刘欢,不是没道理的。

“刘欢的声音里有文化,”张艺谋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他不只是唱,是把咱中国人的感情揉碎了唱进去。那种不张扬的厚重,才能让外国人听懂我们的温柔,也让中国人自己的心暖起来。”

确实。刘欢站在台上,像一棵扎根很深的树,风吹不倒,雨打不弯。他没那么多表情,偶尔闭眼,偶尔低头,可每一个字都像从土里长出来的,带着劲儿。唱到“为梦想,千里行”时,我看见他的手微微抬起,像是要抓住什么,又像是在拥抱什么。

那一刻,所有的“不容易”好像都有了出口。

地震后的眼泪、雪灾里的奔波、奥运前的紧张……所有攒在心里的情绪,跟着“我和你,心连心”这六个字,慢慢流了出来。电视屏幕里,我看到身边的爸爸妈妈红了眼眶,平时调皮的弟弟也不吵闹了,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谁都没说话,却好像突然懂了——原来我们离得这么近,近到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这首歌后来火了,火到大街小巷都在放,火到几十年后还有人翻唱。可每次听,我还是觉得2008年春晚那版最动人。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的刘欢,不是“刘欢老师”,不是“音乐界泰斗”,就是一个想把歌唱到中国人心里去的歌手。他没想着要创造什么经典,只是觉得:“奥运会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这首歌不能唱得轻飘飘,得让全世界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经历再多难,心里还是有光。”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汶川重建起来了,奥运会在北京的夜空下精彩开幕,那个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林妙可唱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和李连杰一起,把中国的好声音送到了全世界。可每当想起那个夜晚,我最先记住的,还是刘欢的我和你——深沉、厚重,像一杯热茶,暖了那个冬天,也暖了后来的许多年。

14年过去,再听这首歌,还是会想起那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想起他眼里藏着的温柔和坚定。

或许,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刻意打造的,就像刘欢在2008年春晚的那一开口——他只是真诚地唱,我们只是认真地听,然后,心就连在了一起。

你说,这算不算最好的“年味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