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前阵子瞎折腾煮粥那事儿。
那天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觉得胃里头不太舒坦,有点胀胀的,反正就是不得劲。老话说“胃不舒服喝点粥养养”,这话我可是从小听到大。那就煮粥呗。
我当时就琢磨,既然是养胃,那肯定是越稀烂越好消化,对?就得是那种清汤寡水的,“粥稀稀”的状态,感觉喝下去都不用胃怎么动弹,直接就吸收了。心里是这么想的。
开整
说干就干,我就找出家里的大米,淘了那么一小把。关键在放水这步,我想着要稀,得多放水!哗,加了不少水进去,感觉那米在锅底都快漂起来了。水和米的比例?嗨,当时哪儿想那么多,凭感觉,就觉得水多肯定稀。
音乐520网站提供热门歌手/热门乐队/经典歌曲合集大全打包下载,点我立即前往》》》经典歌曲合集下载专区
然后就开火煮呗。小火咕嘟着,我还不时过去搅和两下,生怕糊底。煮了好一阵子,那米确实是开了花,但整个锅里看起来,怎么说,就是水汪汪的一片,米粒零零散散飘在里面,汤是汤,米是米,分的还挺清楚。跟我平时喝的那种浓稠的粥完全是两码事。
这就是我想要的“粥稀稀”效果,我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这下肯定好消化,胃肯定舒服了。
结果?
盛了一碗出来,温乎乎的,几口就喝下去了。确实是没啥负担,跟喝水似的。但是,问题来了:
- 不顶饿:真不顶饿。喝下去没多久,也就个把小时,肚子又开始咕咕叫了,饿得更快了。
- 胃好像也没啥特别感觉:说不上更舒服,但也说不上更坏,就跟没吃差不多。完全没有那种喝了碗热粥之后的满足感和暖胃感。
喝完那碗“粥稀稀”,我坐在那儿琢磨。这跟我以前喝家里老人煮的粥感觉完全不一样。我记得我奶奶煮的粥,虽然也软烂,但都是稠乎乎的,米和水都融在一起了,喝下去肚子是踏实的,暖暖的。
搞了半天,我这“粥稀稀”可能有点极端了。水加太多,米太少,煮出来基本上就是米汤水。是,喝着是没负担,可它也没啥营养,而且饿得快,血糖估计也升得快(虽然我没测,但饿那么快肯定有点关系)。这么看来,一味追求“稀”,好像也不是啥好事。
后来我就不这么煮了。还是按照正常的比例,或者稍微稠一点,小火慢慢熬,熬到米粒软烂,米油都出来那种。那样喝下去,胃里才叫一个踏实舒服。
这实践出真知。老话有时候也得看情况,不能死脑筋。像我这回瞎搞这个“粥稀稀”,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凡事儿,还是得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