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大多数人脑海里先跳出来的,可能是那个唱好汉歌时两眼放光、唱弯弯的月亮时嗓音醇厚的音乐家。但你有没有想过,在南昌市行政服务中心,也有一个叫“刘欢”的人?他和歌星刘欢有什么关系?是巧合的重名,还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跨界”故事?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只是同名不同人。但南昌行政服务中心的这位刘欢,虽没有歌星那样家喻户晓的歌声,却在自己的“舞台”上,用另一种方式唱着“服务”的“好歌”。
从“窗口”到“心口”:这个“刘欢”不简单
第一次见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刘欢,是在二楼的社保窗口。那天上午10点多,窗口前排着长队,前面一位阿姨拿着好几张表格,神色焦急,说自己的养老金认证一直没通过,怕这个月领不到钱。刘欢当时正在给另一位老人解释政策,抬头看到阿姨的表情,立刻笑着说:“阿姨您先别急,我马上处理完这个,就帮您看。”
他说话时语速不快,却透着股让人安心的劲儿。轮到阿姨时,他没有直接接过表格,先问:“阿姨您带身份证和退休证没?手机里有社保APP吗?”阿姨摇头,说只会用老年机。刘欢没多说,从抽屉里拿出一副老花镜,帮阿姨戴上,然后拿起自己的工作手机,调出认证页面,一步一步教她:“您看,这里眨眨眼,那里点点头,别紧张,我陪您做。”
那天的认证过程花了将近20分钟,刘欢始终弯着腰,生怕阿姨看不清屏幕。最后认证通过时,阿姨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你比我家孩子还有耐心。”他笑着说:“这应该的,您放心吧,养老金保证能到账。”
后来才知道,刘欢在社保窗口已经干了8年。每天要面对上百位办事群众,解决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人不懂线上操作,有人材料不全着急上火,还有人因为政策调整反复跑。他说:“窗口工作就像‘翻译’,把生硬的政策条文‘翻译’成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把复杂的手续流程‘翻译’成简单易行的步骤。有时候群众急,不是不讲理,是真的着急,咱们先稳住心,多一句解释,多一个动作,问题就解决了不少。”
“好声音”的另一种旋律:把麻烦变成“不麻烦”
提到歌星刘欢,大家总说他的声音“有穿透力”;而行政服务中心的刘欢,同事们说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穿透力”——再复杂的麻烦到他这儿,总能理出头绪。
去年年底,市里推出“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业务,很多在外地的南昌籍老人需要办理社保关系转移,但又不会操作线上系统。刘欢主动请缨,牵头成立了“跨省服务小分队”。他先把自己当成“小白”,把整个流程从注册、填报到提交,一步步录制成视频,配上方言配音,方便老人理解。然后又和全国10多个城市的服务中心对接,打通了数据壁垒,现在老人不用跑回南昌,在当地就能办完。
有位在上海定居的南昌老人王爷爷,给服务中心寄来一封感谢信,说:“我70多岁,手机都不太会用,本来想着要专程跑回来,没想到刘欢同志给我打电话,一步一步在电话里教我,3天就办好了。他说您就当在南昌的便利店买东西一样方便,真是说到做到!”
这样的“麻烦事”,刘欢每年要解决上千件。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歌星写歌、唱歌一样,用心打磨,才能有“好作品”——这个“作品”,就是办事群众的笑容和一句“谢谢”。
没有聚光灯,却有“追光者”:每个岗位都是舞台
有人问刘欢:“你在窗口天天重复一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他总是摇摇头说:“怎么会?每个来办事的人,都是一个故事。我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他们就卸下了一份愁,这比唱一首歌更让我有成就感。”
确实,行政服务中心没有歌星舞台上的聚光灯,也没有台下山呼海啸的掌声,但这里的每个窗口,都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刘欢就像一个“追光者”,追着老百姓的需求走,追着服务的标准走,追着群众的满意度走。
他说自己喜欢歌星刘欢的一句话:“人生AB面,A面是歌者,B面是教师。而我想说,A面可以是歌星,B面也可以是像我这样的‘服务者’。不管在哪一面,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把价值传递出去。”
如今,南昌行政服务中心的“刘欢”,早已成了很多办事群众的“熟人”。他们不一定知道他的全名,但一定记得那个穿蓝衬衫、戴黑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小伙子——那个让他们少跑腿、少着急、心里暖乎乎的“自家人”。
所以,下次再听到“刘欢”这个名字,别忘了:在南昌,除了用歌声打动人心的歌星,还有一个用服务温暖人心的“窗口歌手”。他们或许同名不同业,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唱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好声音”——一首叫做“用心”的歌。